科技风云
来源:IT新視點
Google在美國時間5月20日,於舊金山發布了一款Google TV----一部號稱可以觀看上百萬個頻道的網絡電視機----這款電視使用了英特爾的Atom芯片,索尼和羅技提供了其它的相關技術,而且美國家電連鎖賣場百思買似乎也做好了准備,在今年秋天發售Google TV。
事實上,新發布的Google TV更像一部少了觸摸感應技術的大屏幕平板電腦,Google TV的項目主管Rishi Chandra是用無線鍵盤,而非父母們所熟悉的遙控器,在遙控這部“電視”。當然,這些瑕疵的存在,並不能給默多克以足夠的安慰,畢竟可以想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電視遙控器勢必也會出現一些新物種;而那些一直忠實於黃金八點檔、HBO、Starmovie的家庭主婦們很可能陸續成為Google的擁躉----當她們打開電視機時,除了可以立刻搜索《絕望的主婦》最新劇集,還可以通過Chrome來進行大屏幕購物……
至此,Google完整地覆蓋了三大屏幕----電腦、手機和電視。在過去的幾年內,Google不斷地開發出可以應用於三大屏幕的各類應用軟件:盡可能滿足你在信息生產和處理過程中的一切需要,而所有的服務又基本都是免費,這讓Google看起來更像一位白衣騎士,擊潰微軟的封閉、壟斷與高傲。
換一個角度思考,你會發現Google的免費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古道衷腸。
搜索引擎的商業模式,可以說是至簡至美----匹配信息的供給與需求,並收取適當的“媒人”費用,用行業的術語就是“P4P,pay for performance(按效果付費)”。
理論上說,在一個信息過量供給以至於出現越來越多信息垃圾的時代,只要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專注地不斷優化搜索算法,改善搜索結果的質量,上述的商業模式就應該是強大的,近乎無懈可擊的。
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簡單如許。在商業世界裏最重要的信息紐帶就是與消費者的聯系,搜索引擎確實可以滿足消費者的信息需求,不過隨著生活進入深度數字化階段,人們更多的需求開始在線上的世界裏得以滿足,尤其是最為核心的交流和交易的需求。一些從滿足消費者交流與交易需求入手的網絡公司,亦呈現了一發不可收的增長勢頭,例如美國的Facebook、twitter和亞馬遜,中國的騰訊和淘寶。
如果這些滿足消費者交流與交易需求的網站,對搜索引擎用於抓取網頁的小機器人關上進行訪問的大門,那勢必影響搜索結果的質量。例如,你要買一臺蘋果公司的IPAD,在百度上輸入“IPAD,淘寶”的關鍵詞,是很難能夠搜索出淘寶上IPAD賣得比較好的商鋪。這是因為淘寶拒絕了百度小機器人的網頁抓取訪問。同樣的拉鋸出現在Google與Facebook之間,後者也曾拒絕了Google的小機器人的訪問。而今年初美國Google與微軟每年需要支付給大紅大紫的Twitter公司約2500萬美金,用來購買搜索權,也就是說要付錢,才能讓Twitter“芝麻開門”,讓兩家公司的小機器人進門訪問。
事實上也正是為了不讓自己受困於數據源,Google才以16.5億美金的天價並購了Youtube,並一直試圖能夠並購或者收購Facebook與Twitter。從2006年開始,Google力推“雲計算”的概念,並相繼提供各種在線軟件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
問題是,Google談“雲”,可怕的不在於“雲計算”,而在於“雲服務”。當Google提供了一系列免費的雲服務之後,習慣了用Google Doc,Google talk,Google buzz,Google Chrome的消費者們,一不留神就將自己的數據留在了Google的數據中心。在0和1構建的線上世界裏,一個消費者不同行為所產生的數據是可以用來解讀這位消費者的“身份”和“偏好”的。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