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盡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发表于 2008-06-18 01:071982年7月24日,時任中國人大副委員長的廖承志給當時主政的蔣經國飛書傳鴻,以“經國吾弟”開篇,倡議國共兩黨“同捐前嫌,共竟祖國統一大業”。廖承志和蔣經國曾共同赴俄留學,廖承志父親廖仲愷是國民黨創党元老,是中國民主運動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主要代表,但在1925年遇刺身亡。因此,將廖蔣兩家稱為世交並不為過。
廖承志當年致蔣經國的信曾在大陸影響頗深,大陸人民都以為海峽兩岸曙光咋現,和平統一即將到來。在信的結尾,廖承志表示“如弟方便,余當束裝就道,前往台北探望,並面臨諸長輩教益。”在最後廖承志引用魯迅先生這兩句詩“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達兩岸和平的願望。
但蔣經國當時迫於島內壓力並未回應,倒是旅居美國的宋美齡在紐約撰文批駁廖承志的來信,使兩岸和談的契機稍縱即逝。連戰、宋楚瑜、吳伯雄、江炳坤的先後登陸開啟了兩岸和平的新局面,特別是5.12大地震以來,台灣各界對大陸的血濃於水的情懷,使大陸政府和人民感同身受,中國人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傳統理念,使得海峽兩岸的關係達到歷史最佳時期。
在本週四,台灣立法院通過了允許人民幣在島內合法兌換的有關規定,而海基海協兩會達成的協議,使兩岸間開行週末固定包機成為可能,從而免去了成千上萬旅客中途轉機之苦,也即將兌現台灣新政府競選時對選民的承諾。同時,開放更多大陸遊客赴台也將會對台灣本土旅遊觀光業產生積極影響。
國共兩黨和海峽兩岸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複雜關係變遷,顯示出中華民族近百年來不屈不撓對抗外來侵略和發奮圖強的歷史軌跡。綜觀近代歷史,我們不難看到,海峽兩岸的和平將帶來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大中華地區的各族人民將和平共處繁榮富強。
如果每一個政黨都拋棄一黨之私,以人民福祉為執政目標,海峽兩岸將會迎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最強盛時期。這絕對不是一些“右派”學者所認為的“民族狂熱”和“民粹主義”,任何一個政黨,無論你高喊什麼樣冠冕堂皇的口號,人民是最好的“試金石”;誰能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誰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真理也往往不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真理是靠實踐來檢驗的,是靠歷史來記載的。
國共兩黨今天能夠共捐前嫌,坐下來協商未來合作,是兩岸人民之福。海峽兩岸人民經歷了太多的骨肉相殘,親人分離的痛苦。今天,拂去歷史塵灰,兩岸關係正在走向歷史的新起點!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