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业创富
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
发表于 2011-01-22 12:49 全球金融危機基本告一段落後,中國國家元首的首次訪美之旅,中美經濟的競爭和合作,是本次胡錦濤訪美的中心議題。而當中國在去年二季度後晉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將在多長時間內趕上並超過美國?
来源: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在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如何前行的問題上,胡錦濤在接受美國媒體的書面採訪時,卻沒有諱言人民幣國際化仍有較長的路要走。胡錦濤表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是歷史形成的。美元是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全球相當多大宗商品交易都使用美元,投資和金融市場交易也大多使用美元。因此,美國貨幣政策會對全球流動性和資本流動產生重要影響,應該保持美元流動性的合理穩定。
事實上,儘管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危機中遭遇到重大打擊,但美元的核心地位卻沒有出現根本的轉變。美聯儲的兩輪量化寬鬆不僅影響著美國經濟的走向,也牽動著全球金融市場的脈搏,美聯儲的首輪量化寬鬆後,全球股市在美元流動性的帶動下,紛紛創出金融危機來的高點。而以農產品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在美聯儲宣佈第二輪量化寬鬆後出現飆升,也體現了全球金融市場仍然由美元主導。
與此相比,中國的貨幣政策對全球世界造成的影響仍然是短期的,舉例來說,中國在過去的一年中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但其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週期卻很少超過48個小時。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經濟去年表現良好,中國股市的表現卻在2010年為全球倒數第二,也證明中國境內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對其他經濟體影響不大。
當然,一國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僅僅是表像而已,其背後隱藏著很多制度性和結構性的原因。比如中國的資本帳戶並不開放、人民幣仍然不可兌換、境內利率市場尚未形成等等,這些都成為制約人民幣國際化的“絆腳石”。
更加重要的是,人民幣的國際化還需要考慮制度建設的次序問題,人民幣國際化如果不能有序合理進行,其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也將帶來巨大的損失。
在筆者看來,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是境內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建設,而非所謂的可自由兌換和資本帳戶開放等一系列看似很“國際”的舉措。境內金融體系的成熟,才能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廣闊的融資市場和合理的報價體系,並能大大降低人民幣開放後可能帶來的系統性的風險。
境內金融市場成熟的核心,是金融體制和利率市場化,我們知道,人民幣的利率市場化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如果沒有利率的真正自由化,那麼中國的境內銀行體系將很難真正成熟,這是因為銀行本身享受著巨大的利差,會將大多數的精力放在信貸投放上,而不願將精力放在管理提高、產品創新和拓展市場上。而如果沒有利率的市場化,大量信貸也將集中在國有企業等領域,而民營企業和小企業卻由於議價能力較弱而無法取得銀行信貸,銀行本身也將因此將所有信貸風險集中在較為狹窄的領域,導致風險承受能力的下降。
而人民幣的不可兌換,也將成為制約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個關鍵節點,中國監管層已經在近期有限開放了人民幣的兌換,比如中銀紐約可以提供人民幣的兌換業務等等,但這樣的業務仍然是非常有限且帶有試點性質的。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業務的真正鋪開,仍然需要大量的系統工程,比如資本帳戶的開放,人民幣留存海外資金量大幅上升以及人民幣的境內外投資管道大量增加等等。
資本帳戶開放,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之路。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近期表示,十二五期間,將穩步放寬跨境資本交易限制,健全跨境資金監測分析體系,在資訊監測及時有效、風險可控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專案可兌換。來自監管層的這樣的一個表態,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從央行開始允許溫州地區居民投資海外的試點,以及央行“1號文”明確鼓勵人民幣海外投資的舉動來看,中國資本帳戶的開放已經開始了試探性的步伐。儘管如此,中國距離資本帳戶的完全開放仍然有著相當的距離,從短期的政策目標來看,央行仍將資本帳戶開放限制在傳統認為的“好的資本流動”上,即與貿易相關以及FDI相關的資本流動上,而這僅僅使資本帳戶的初步開放,境內居民和海外居民持有人民幣進行投資甚至衍生品交易等限制的放寬,對於中國來說,仍然相當遙遠。而這些又回到了境內金融體系的健全等問題上。
綜上所述,人民幣的國際化將需要配套若干工程的建設,而這些建設也需要謹慎而有序的制度安排,因此,僅僅在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的基礎上奢談人民幣國際化,並不是科學的態度。
胡錦濤也在接受採訪時指出,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上被廣泛接受的貨幣,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中國在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上對世界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人民幣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如果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將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中國正在開展的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採取的具體舉措,目的是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這種謹慎而務實的態度,也表明了中國當局仍然將人民幣國際化當作一個長期的目標而已。
作者: 劉利剛,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
源自: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