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
美國對華貿易新舉措
发表于 2012-03-11 07:27 將加劇雙邊經貿摩擦 美國國會日前高效率地通過《1930年關稅法》修訂案,賦予美國貿易機構對中國等“非市場經濟”國家商品徵收反補貼關稅的權力。這是繼設立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之後,美國又一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從表面上看,關稅法修訂案旨在強化其貿易權利,助推“出口翻番”目標實現,而實際意圖更多是出於大選年的政治考量。分析認為,此舉不僅會加劇中美經貿摩擦,對美國自身也無益處。
關稅法修訂案遭質疑和反對
關稅法修正案最早於2月29日起草提交,先是3月5日在參議院獲得一致通過,而後於次日在眾議院以370票贊成、39票反對的結果高票通過,預計美國總統奧巴馬近日將簽署法案。至此,美國對中國和越南等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商品徵收懲罰性反補貼關稅的法律障礙基本掃除。
從法案起草到國會兩院通過,歷時僅一周,美國國會的效率實屬罕見。該修正案的出臺起源於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去年底作出的一項裁決。該裁決認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支出不能作為補貼計算,因此美國商務部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商品徵收反補貼稅的做法沒有法律依據。
隨後,美國貿易代表羅恩·柯克2月29日在眾議院參加聽證會時表示,聯邦法院的裁決損害了美國政府的貿易執法能力。於是,美國參眾兩院在聽證會結束後很快就起草了關稅法修訂案,以解決商務部缺乏執法依據的問題。
儘管該修正案似乎獲得了美國政客的“壓倒性”支持,但還是遭到了很多質疑和反對。美國政治遊說團體經濟增長俱樂部就公開敦促議員否決這一法案,因為這表明“國會想要升級與中國的貿易戰”。
從法理基礎來講,美國此舉也是站不住腳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去年裁定,美國商務部在徵收懲罰性關稅時用來判定關稅差距的方法,違背了美國對國際貿易的承諾。同時,該法案規定,其效力可以追溯到2006年以及今後避免反傾銷和反補貼稅重複徵收的舉證工作要由應訴方進行的內容,也不符合相關原則和常理。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7日指出,美國國會這樣的規定不僅不符合國際規則,也不符合美國自身法律。
更不可理解的是,美國商務部在缺乏執法依據的情況下,早已對被其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徵收多項反補貼稅。反觀之,截至2011年9月,全球已有81個國家和地區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簽署的協議,中國將於2016年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大選年政治考量作祟
從國情諮文演講到成立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再到通過關稅法修正案,白宮和國會似乎在貿易問題上達成了某種默契,整個美國政治層形成了一致對外尤其是對中國強硬的態勢。
從表面上看,美國這一系列密集動作旨在保護國內市場,開闢國外市場,客觀上也會有助於實現奧巴馬提出的“出口翻番”目標。
奧巴馬在2010年初提出了到2014年底美國出口翻番的目標,並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美國月均出口額約1800億美元,高於兩年前的1400億美元。柯克曾明確指出,在美國經濟復蘇過程中,貿易恢復速度最快。
嘗到“甜頭”的奧巴馬政府自然希望採取更多措施來進一步推動目標的實現。在整合各方資源的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成立後,加之關稅法修正案賦予執法依據的護航,美國政府將能更好地保護國內市場,美國企業和產品也將更具競爭力。
然而,美國專家指出,除了推動出口的經濟因素,美國決策層此次在涉華貿易問題上的“團結”與“高效”更多是出於大選年政治操作的考量。
今年除總統選舉外,美國參眾兩院也面臨換屆,因此從國會到白宮都要竭力打造公眾利益捍衛者的形象,以爭取選民。由於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創造就業便成為美國兩黨爭取選民的核心工作。而在美國部分政界人士眼中,以創造就業為由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乃是爭取選民最為容易和快速見效的手段。
另外,美國國內始終有一股勢力主張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該更加強硬,而且將國內矛盾向外轉移也是美國歷次大選一貫的政治路徑。
華盛頓著名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世界銀行駐中國前首席代表黃育川7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美國國會通過關稅法修正案實際上是出於大選的政治考慮。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史劍道7日也對記者表示,國會不滿法院裁決造成的影響,修訂關稅法、設立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等是“純粹”的政治行為。
華盛頓智庫凱托學會經濟學家丹尼爾·伊肯森此前也表示,奧巴馬設立新貿易機構是受選舉政治驅使的,“成立這個新部門給人一種美國沒有貿易執法部門的錯誤印象”。
加劇中美經貿摩擦
美國近期頻繁在貿易領域採取針對中國的行動,使得中美貿易關係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分析認為,美國這樣做不僅會加劇中美經貿摩擦,對其解決自身經濟問題也無幫助。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關稅法一經修訂將長期執行,美國貿易執法機構將更加有恃無恐。短期來看,隨著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逐漸進入實質運行,加之激烈的大選氛圍,預計年內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行動將趨向頻繁,力度也會加大,導致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
一直以來,美國國會議員、工會領導人和企業家普遍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和中國政府補貼出口企業導致美國就業崗位流失,而且這種觀點在美國有著極大的市場。今年又恰逢總統大選、國會換屆,所以貿易、人民幣匯率等中國因素必然會成為政客們重點炒作和攻擊的對象。
美國貿易代表柯克日前在國會聽證時更直言不諱地指出,今年奧巴馬政府將對中國發起更多的貿易救濟案。此外,目前風頭正勁的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米特·羅姆尼也放言:“美國必須與中國在貿易、知識產權和匯率等方面的錯誤做法正面對抗。”
眾所周知,貿易保護主義從來就是短視舉措,並不能化解美國工作崗位外流、失業率下降等內部問題,反而會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
黃育川指出,對某些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做法不能解決美國貿易赤字問題,相反美國經濟增長還需要中國市場的支撐。另外,據美國廉價太陽能聯合會估算,若美方對來自中國的光伏電池及組件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將在未來3年內損失5萬個工作崗位。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