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

美聯儲強行介入經濟方式弊多利少
发表于 2012-04-03 02:27 美聯儲應該早日回歸到“少量干預,同時基於規則體系制定政策”的軌道上來。 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至今,美聯儲一直將利率設置在低位,同時它通過兩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向美國經濟中灌入了大量貨幣資本,這使得現在美國通脹壓力不斷增大。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資深經濟學教授約翰·泰勒(John Brian Taylor)3月28日在華爾街日報刊文表示,美聯儲不按規則介入經濟的方式是非常危險的。原文
美國通過美聯儲法案是在1913年,之後經過弗雷德曼、施瓦茨和梅爾策等著名學者的多年實證研究,終於一個基於規則下的貨幣政策體系被逐漸建立起來。很多證據表明,當美聯儲按照規則制定政策時,美國經濟往往會有所收益;一旦美聯儲政策是不可預測的,美國經濟一般會受到很大負面衝擊,比如現階段就是如此。
回顧歷史,在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剛開始時,美聯儲未能及時供給經濟中的貨幣量,該失誤是眾所周知的;從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由於美聯儲不按規則並自行決定何時向經濟中供給貨幣,這導致的結果是:頻繁發生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低經濟增長率、高通脹。相比之下,從198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美聯儲所制定的貨幣政策都是依照按規律體系的,其政策都比較有規律性且有著明確目標,這所帶來的結果是:低失業率、低利率、較高的經濟增長率。
不幸的是,從2003年開始,美聯儲再次回到了那種不規律性且自行制定貨幣政策的辦事方式。從2003年到2005年,由於美聯儲設定的利率過低且持續時間太長,這第一促使了很多人冒險貸款,第二導致了房地產業過熱。在此之後,美聯儲又自行增加利率,結果是房地產業的泡沫化。現在,隨著美國經濟復甦和通脹率不斷增加,美聯儲再一次實行了“(保持利率)過低、過長”的貨幣政策,在各種政策指標顯示美聯儲應該增加利率的時候,它明確表示,零利率政策將會持續到2014年底。
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美聯儲開始通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即大規模的購買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和長期國債,強行介入經濟。現階段美聯儲製造貨幣的能力幾乎可以說是無限的,如果希望購買抵押貸款證券和國債,它只需要對銀行進行網絡匯款就可以了,其結果是銀行的貨幣量陡然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聯儲儲備額大約為100億美元,但到了2011年底,該數值竟增加到了16,000億美元。如果美聯儲在2008年底未採取緊急措施(提供救市基金),也沒有實行兩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現在美聯儲儲備結算額應處於正常範圍內。
銀行中的貨幣量突然大幅增加是風險性很高的,如果被放置不管,最終這些貨幣會流通到經濟中,結果會導致通脹增加。如果美聯儲對這些貨幣處理過快,銀行又會很難調整資金量,這會使它們不得不將向外貸款數量和數額減少。
總體來說,零利率政策加上突然提高貨幣供應量是十分危險的,美聯儲這樣做等於變相取代了整個銀行間貨幣和其他市場的大部分功能:在控制利率的同時,美聯儲等於告訴銀行,無論貨幣供給量如何,它將支付其儲蓄利率;因為過多干預市場,由價格導向的自由市場體系被美聯儲貨幣政策而扭曲,經濟中會出現很多不可預測的後果。
簡而言之,美聯儲應該早日回歸到“少量干預,同時基於規則體系制定政策”的軌道上來。在這樣做的同時,美聯儲應該計劃如何提高利率,而且減少由國債和房產抵押貸款證券組成的巨額資產組合。除此之外,歷史證明,對美聯儲法案的改革可以使其行事更加有效率。2012健全美元法案所提出的一些建議是很值得采納的,該法案建議去除1970年代時美聯儲法案所規定的“最大化滿足就業的同時也要控制通脹”這一目標,取而代之的是“美聯儲只應保證通脹率長期保持穩定”。這裡“長期”指的是,美聯儲不應對短期的通脹上下浮動太過關心,而且必要時,它還需要向市場提供貨幣以保證資本的流動性。
此外,美聯儲還應該及時發布書面報告,內容包括怎樣設置利率以及如何調整貨幣供給量來達到“控制物價”的單一目的。一旦美聯儲超出了“控制物價”這個單一目的政策範圍,它應該立刻提供書面解釋,同時向國會親自報告。2012健全美元法案還建議控制美聯儲的資產投資組合,該建議也是值得考慮的。
上述改革可以使美聯儲未來的貨幣政策更有預測性和規則性,更重要的是,未來美元的購買力將得到保證。如果仔細審核和通過2012健全美元法案,我們可以期待一個只有部分政客監管下的美聯儲,該機構有著明確的目標和規則體系,相信美國經濟會因此受益。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