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
来源:新華社記者沈忠浩綜合報導
正在進行的2012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既是聯繫全球技術領域和商業領域的重要國際活動,也是展示全球工業技術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當前,歐元區債務危機重新升級的可能性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源,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的等南歐重債國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高企,根本原因之一是其創新能力低下,實體經濟難獲核心競爭力。相比之下,歐洲經濟“發動機”德國卻在危機中表現出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德國創新引領歐元區
德國在人類科技進步史上留下了的足跡影響深遠。分析認為,100多年來,無論是備戰、戰後重建,還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德國工業始終是國家振興的中流砥柱,而其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技術創新。即便是在美英等國對金融業“神話”趨之若鶩的年代,德國依然堅持以工業內核為本的經濟發展道路,堅持科技創新,搶佔全球科技制高點,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中亦是如此。
英國《經濟學家》資訊部(EIU)發佈的報告顯示,德國2009—2013年的創新指數為9.94,僅次於日本、瑞士、芬蘭,居全球第四,而南歐國家無一進入該排行榜前20名。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儘管遭受風險外溢影響,但德國實體經濟的創新勢頭絲毫不減,在歐元區處於全面領先地位。
一方面,科研投入穩步增加。據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統計,2010年德國研發投入達到700億歐元,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82%,高於歐盟整體水準約0.9個百分點。其中,德國企業內部研發投入達到469億歐元,較2009年增長3.7%,占GDP比重達到1.89%。數據還顯示,2010年德國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同比增長1.4%,達到33.7萬人。
另一方面,以申請專利作為主要衡量指標的德國創新成果數量在歐元區名列前茅,充分顯示德國強大的創新能力。歐洲專利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德國向該機構申請專利總數達2.6234萬,約占歐元區當年專利申請總數的50%,是歐元區第二大專利申請國法國的2.7倍。此外,在2011年向歐洲專利局申請專利最多的10家公司中,德國西門子集團以2235項專利高居榜首。
分析認為,德國從政府到企業均堅持科技創新,保證了其製造業產品的高附加值,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其產品的不可替代性確保了較高的出口競爭力。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史世偉指出,由於德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好的競爭力,因此,一旦世界經濟恢復對德國產品的需求就出現大幅度上漲,也就拉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
先進教育為德國培養創新實踐人才
德國被譽為“工程師與發明家的國度”,不僅擁有領先全球的技術,更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偉大的科學家赫茲、普朗克、高斯等均為歷史上德國科技人才的傑出代表。時至今日,高素質人才依舊是構成德國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非物質資本”,而這種人力資本優勢應歸功於德國先進的教育體系。
一方面,德國實行全覆蓋、大投入的國民教育。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國家,德國教育以12年免費義務教育為基礎。早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高達97.5%。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2009年德國公共領域的教育投入為1637億歐元,占當年GDP的6.8%。此外,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德國人均公共及私人教育投入為6953.1歐元,比歐盟平均水準高出約500歐元。
另一方面,德國堅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管齊下,齊頭並進;採用人才“分流”培養模式,因材施教,堅持培養研究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並重。其中,德國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次“分流”,也是最主要的一次“分流”發生在小學畢業。德國學生在接受4年小學教育後,根據個人選擇並結合學業成績,一部分升入文理中學,這樣的學生一般可進入大學深造;另一部分升入實科中學,未來將成為工業企業的技術員,地方行政機構的中級職員,商店經理等;還有一部分小學畢業生升入普通中學,畢業後一般到工廠企業當學徒工、手工業者和事務員,也可以進入各種職業學校深造。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特有的“雙軌制”職業教育,即同時在企業和學校中進行教育,為德國工業部門輸送了大量高技術人才,是其工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德國經濟將智力產品轉化為物質產品、最終轉化為財富的直接參與者。德國前總理科爾曾在上世紀90年代初指出,德國原料不足,經濟實力是以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為基礎的。經過良好職業培訓的青年是德國最大的資本,是經濟穩定的保障。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2012學年德國綜合性大學的入學人數(包括外國留學生)為51.7萬,而2011年德國有56.7萬人選擇了“雙軌制”職業教育,同比增長1.2%。
根據麥肯錫諮詢公司2008年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到2020年, 如果德國經濟發展要達到年均3%的增長率,必須增加約610萬的勞動力。如果經濟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長,則需要約250萬勞動力。這些勞動力絕大多數就來自遍佈德國的數千所職業學校。
借創新促增長漸成歐盟應對危機的政策重點
分析德國的在歐債危機中表現出的抗風險能力和逆勢增長能力,不難看出,通過技術創新重拾實體經濟活力將是破解歐債危機下歐盟增長問題的必由之路和政策重點。
2010年,歐盟通過“歐洲2020戰略”,提出建設“創新型歐盟”。去年下半年,隨著歐洲經濟復蘇勢頭持續下行,歐盟領導人多次提出,促進經濟和其他領域的增長是重中之重,可持續增長能有效恢復信心、促進就業並化解債務。歐盟的一切在可能的情況下都要圍繞促進增長這一中心開展,而促進增長的核心動力就是科技創新。去年11月30日,歐盟委員會公佈了“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提案,規劃為期7年,預計耗資約800億歐元,是歐盟歷史上第一個囊括歐盟層次重大科研專案的規劃,這也被視為歐盟未來應對債務危機的重要工作思路。
分析認為,從歐盟及一些成員國制定的創新戰略來看,未來歐洲的創新著力點主要集中在綠色能源、新材料、資訊技術等領域,但鑒於南北歐國家在相關領域的創新基礎、能力和意願相去甚遠,因此中短期內,歐盟的創新戰略難以改變歐洲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在歐盟錯失了“里斯本戰略”的發展目標後,外界對歐洲國家能否落實創新規劃存有很大疑問。因此,歐盟利用科技創新促進增長,增加就業,戰勝危機的“美好願望”仍需直面諸多現實挑戰。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