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
全球央行聯動:短期刺激不能代替結構改革
发表于 2012-07-10 01:18 英國央行、中國央行和歐洲央行5日在45分鐘之內連袂上演“寬鬆大戲”,雖然其象徵意義尚不足以與去年底的全球央行聯合救市相媲美,但也充分說明全球央行的默契感和政策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同時釋放出新的重要政策信號——各國央行鼓勵銀行增加信貸的意圖更加明顯。
来源:新華社記者高攀綜合報導
但寬鬆貨幣政策只是緩兵之計,可保經濟一時的穩定與增長,卻不能代替結構性改革。只有各國政府和央行通力合作,進行深層次改革,才能儘快使全球經濟擺脫危機和回歸高增長局面。
聯動寬鬆背後有新意
銀行增加信貸是關鍵
隨著對全球經濟形勢可能進一步惡化的擔憂日益上升,美國、歐元區、英國、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央行接連出手,採取新的措施刺激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寬鬆力度進一步加大。雖然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並未上升至去年底的水準,此次央行聯動的象徵意義也不能跟去年底的全球央行聯合救市相媲美,但仍有幾點值得關注的新變化。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下行風險較預期更為嚴峻。中國央行在一個月內兩次宣佈降息,為近年來罕見,凸顯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中國經濟形勢可能比預想的更為嚴峻,說明久拖不決的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大。其實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興經濟體增長已明顯放緩,今年第一季度更是遭遇超預期減速。發達經濟體的情況更不令人樂觀,官方數據顯示,英國國內生產總值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連續收縮,表明英國經濟已陷入衰退。德拉吉5日則表示,歐債機已導致歐元區成員國經濟普遍放緩,那些經濟最強勁的成員國也未能倖免。
二是全球通脹水準明顯回落,為央行提供更大政策空間。英國5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升幅回落至2.8%,為2009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準,英國央行認為由於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和薪資增速較慢,英國中期通脹率會持續下降;歐元區6月通脹率穩定在2.4%的16個月低點,使得對通脹持強硬態度的德國央行也改變立場,歐元區17國央行行長一致同意此次降息;中國通脹水準也呈持續回落的趨勢,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同比上漲3.0%,創下2010年7月以來的23個月新低。
三是央行鼓勵銀行增加信貸的意圖更為明顯。歐洲央行當天首次將將商業銀行在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下調至零,較美聯儲和英國央行更為激進,而丹麥央行在這方面走得更遠,存款利率從0.05%下調至-0.2%,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在央行保存資金需要向央行交費,而通常情況下央行會向商業銀行支付利息。由於信貸需求疲弱,同時為防範壞賬風險和達到監管機構規定的資本充足率目標,金融危機以來銀行普遍願意將資金存放在央行,賺取無風險收益,而不願意放貸。這也是央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政策效用不大的原因之一。為此,各國央行都在考慮鼓勵銀行信貸、改善傳導機制的新舉措。
四是全球央行彈藥仍充足,未來將有更多寬鬆舉措。毫無疑問,新興經濟體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擁有更大的空間,而發達經濟體央行由於將基準利率降至歷史低位後,又推出了多輪量化寬鬆政策,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發達經濟體央行已無充足彈藥,但各央行的再次聯動,顯然否定了這一看法,一旦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各國央行仍將繼續推出更多刺激措施。
短期刺激只是緩兵之計
長期來看更需結構性改革
自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央行迅速行動,為應對危機和刺激經濟復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隨著一些國家財政空間大為縮小和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央行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維護金融穩定方面肩負的任務也越來越重。但應該清楚認識到,寬鬆貨幣政策只是暫時的緩兵之計,雖然通過降低借貸成本和注入流動性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和確保經濟一時的穩定和增長,但無法治癒各國經濟結構長期存在的痼疾,央行也無力獨自承擔穩增長的重任。只有政府部門和央行通力合作,進行深層次結構性改革,才能使全球經濟更快走出危機和重新回歸高增長的局面。
國際清算銀行在最新的年度報告中對此提出了警告,擔心超寬鬆貨幣政策的效力正達到極限,而且其產生的負面作用可能已經大於其積極作用,因為這可能減輕了政府面臨的改革壓力。雖然過去5年西方主要央行採取了多輪寬鬆舉措,為各國政府和銀行解決債務問題贏得了寶貴時間,但這些國家政府在解決長期財政問題方面一直行動遲緩,也沒有大力推進提振勞動力市場並使經濟實現再平衡所需要的結構性改革。
國際清算銀行還擔心,央行資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一方面將維持虛高的資產價格,另一方面將使已經資不抵債的企業繼續維持經營,這實際上是在給全球經濟製造新的風險。這意味著央行不能無限制地承擔救助經濟的責任。對於歐美國家來說,依靠高度借債支撐的消費模式已無法持續。美國需要儘快制定可信且可持續的中期財政計畫,南歐國家需要對社會福利制度和勞動力市場進行改革,激發經濟活力和提高競爭力。新興經濟體也需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中國需要從依賴出口和投資為主轉向更多依靠內需,巴西和俄羅斯需要改變過度依賴礦產和油氣資源出口的單一發展模式問題。
(本文由刪節)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