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重振實體經濟 強化復蘇勢頭
发表于 2013-03-19 11:24 【本報社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發佈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經濟復蘇有望。 1月OECD的33個成員國綜合經濟領先指標(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s)升至100.4,較長期平均水準100進一步上漲,表明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經濟前景正在改善。
来源:本報社論
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房地產市場、製造業活動、企業和消費者支出都走強。美聯儲褐皮書表示,1月至2月初美國經濟增長繼續逐步改善,消費者支出升溫,顯示美聯儲謹慎樂觀的看法。美國公佈2月ADP民間就業人口增加19.8萬人,高於市場預期,進一步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改善的前景。由於美國2月份零售額數據好於預期,摩根大通將美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化增長率預期從此前的1.5%提高到了2.3%。美國供應管理學會公佈的非製造業數據也較外界預期強勁,使得美國經濟復蘇前景進一步明朗。
在經濟基本面的有力支撐下,美國股市一路走強,樓市復蘇勢頭顯著。戴德梁行的報告稱,去年下半年投資者打算投資美國房地產的資金增長19%至550億美元,擬投入亞太地區和歐洲的資金分別達400億和620億美元,增速分別為15%和6%。房地產投資基金的43%打算投資美國,打算投資中國和英國的分別為10%和9%。美國超過歐洲和亞太成為房地產投資首選地。
目前,美國經濟復蘇仍面臨諸多制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次貸危機之前整體經濟過度倚重金融產業的畸形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產業空心化問題嚴重。
20世紀後期以來,許多發達國家經濟逐步呈現越來越嚴重的“金融依賴”性,即一方面實體產業的活力和創新力不足;另一方面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於過度的金融創新,以及政府的“刺激性”的寬鬆貨幣金融工具和財政赤字等政策手段。美國經歷了金融危機,又回歸製造業,其原因就在於金融泡沫引發金融危機,引起了政界和學術界對發展模式的反思。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股市表現大大領先於實體經濟,太多的資金進入了股市,而進入實體經濟的資金仍然不足。次貸危機的一大教訓是,金融產業脫離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將帶來重大風險。其結果是使美國既失去了國際市場又喪失了國內市場。無論在美國市場,歐洲市場,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其他國家的市場上已經很難看到標注有MADE IN USA字樣的工業產品和消費品。在全球範圍除了武器彈藥上標注有美國製造外,就連受到熱捧的蘋果IPHONE、IPAID也不是在美國生產的。
奧巴馬上臺後極力宣導美國重新發展製造業。從2009年4月奧巴馬總統首次提出重振製造業的戰略構想開始,美國製造業回歸的目標、思路、框架和措施逐漸清晰,奧巴馬連任成功後一再強調要讓實體經濟回歸,並屢次對一些發展重心在海外的美國大公司進行遊說。
重振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的舉措正在改變美國的經濟結構,葉岩氣革命和新能源產業更是點燃了美國經濟的“新西進運動”。當華爾街在裁員的時候,矽谷卻在招人,高端人才的紛紛西遷。除了矽谷,葉岩氣革命也讓中北部的北達科他州迅速變為工業重鎮,生命科學和互聯網讓中部印第安那州成為新的投資熱點,而風電正在挽救西北部的俄勒岡州經濟。
旨在重振實體經濟的出口倍增計畫的實施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提出計畫當年,美對華出口增長32.1%,2011年突破1000億美元,其中,化工、電子設備、機械和交通設備出口增長迅速。同時,在重振製造業的過程中,美國頻繁地採取各種顯性或隱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2009年以來,美國先後對中國出口的鋼鐵、輪胎、風電設備、光伏組件、汽車零部件等產品發起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
一般認為,美國重振實體經濟的實質在於促進本土高端製造領域的發展,從而搶佔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實體經濟產業發展了,復蘇勢頭才有能鞏固。這是只採用簡單的貿易保護主義法案無法做到的。因此,只要不濫用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重振實體經濟戰略並不會在較大程度上改變美中貿易格局。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