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警惕深植美國國內的恐怖主義根源
发表于 2013-04-22 10:51 【本報社論】雖說美國經濟復蘇跡象逐步顯露,但本周卻讓美國民眾經歷了史上“最恐怖的一周”:波士頓爆炸驚魂未定、奧巴馬收到“毒信”、德克薩斯州化肥廠爆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8日再發生槍擊案……接二連三發生的恐怖事件,世人在震驚之餘,也不得不開始關注美國國內的安全隱患。
来源:本報社論
就短期而言,由於這些事件對美國生產能力和實物財富的物質損害微乎其微,波士頓恐怖襲擊案對實體經濟部門基本上沒有影響。主要的潛在衝擊在於可能影響資產市參與者心理預期,進而波及資產市場價格行情。對國際市場和經濟走向的最終影響,取決於作案者身份和美國政府的反應。
4月18日,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在“俄羅斯-2013論壇”非正式會談上表示,波士頓爆炸事件不應使美國成為一個封閉國家。鮑威爾表示,9・11事件後,美國為加強保護美國公民和國家做了很多努力,但100%安全保障永遠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就應找出並懲罰罪犯,但不應中止讓美國成為開放的社會。如果美國改變,就說明恐怖分子取得了勝利。
美國安全問題專家們則撰文肯定了美國反恐成就,包括基地組織的衰落,幫助發現恐怖襲擊陰謀的情報系統的完善,保護美國人安全的公共衛生能力的提高。但也指出美國在過去十年中犯了很多重大失誤。包括重建阿富汗的過度信心,發動伊拉克戰爭,卻並沒有削弱基地組織,很多行動招致更多對美國的不滿,從而幫助恐怖分子隊伍的壯大。
現代恐襲不一定是有組織的行動,個別或少數心懷不忿的人也有能力隨機發動大規模襲擊,造成大量人死傷。1995年發生在奧克拉荷馬城的大爆炸就是幾個痛恨美國聯邦政府的人發動的,他們把載滿炸藥的貨車停在大樓外再引爆,導致168人死亡,近700人受傷。事後調查發現,主謀McVeigh只因不滿政府對付大衞教派的手法就決定報復及發動襲擊。
事實上,美國不僅面臨嚴重的國際恐怖主義威脅,國內的恐怖主義也不可小覷,如果說“911”期間美國的恐怖主義主要是由外因引起,那麼現今的恐怖主義則主要由內部一些癥結所致。在9·11後不僅面臨極端勢力抬頭的威脅,而伊斯蘭極端主義已從國際威脅演變為國內威脅。
極端思想也是美國本土恐怖主義的重要源頭。例如,極右恐怖主義近年來就呈現上升趨勢。黑人當選總統、社會福利政策改革、移民問題、反恐措施對公民自由的影響和經濟問題等,都是美國極右勢力生存、發展的良好土壤。“茶黨”運動在美國政治生活中一度興起並影響深遠,右翼極端主義興起的可能性也因此大大上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力推的槍管法案遭遇重挫。4月17日,一項旨在擴大槍支購買背景核查的關鍵控槍提議,在美國國會參議院未獲通過。遭否決的是加州民主黨參議員黛安娜•弗恩斯特恩(Dianne Feinstein)提議的針對某些軍式半自動武器和高容量彈匣的禁令,去年底康涅狄格州小學槍擊案後,奧巴馬力倡落實收緊槍支管制,民主共和兩黨議員聯合提出法案,將購槍背景審查從零售店擴至展銷會、互聯網等領域。
對於上述結果,奧巴馬立刻在白宮發表電視講話,認為當天是“恥辱的一天”,並譴責參議院少數參議院,在康州遇難者家人親眼見證下攔截了這項控槍舉措,將今後孩子們的安全置之不顧。奧巴馬說,“美國人民想弄清楚,為什麼一項支持率高達90%的舉措,居然無法通過?”但他同時表示,對於槍支控制的努力遠未結束。
控槍法案的受挫與近來發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都將警示投資者美國投資環境中的安全風險,這對於美國的再工業化目標不是好事。
在制度性問題未得到解決的前提下,以治標不治本的手段不切實際地追求絕對安全,只會讓恐怖主義在美國更加防不勝防,就像久難治理的控槍問題,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