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棱鏡”折射出美中網絡空間活動亟待規範
发表于 2013-06-23 07:34 【本報社論】披露美國國安局(NSA)“棱鏡”(PRISM)監聽項目的前CIA雇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已經站到了全世界媒體的聚光燈下。斯諾登的爆料,讓美中之間的“網絡罪行指責”,一刹那變成了“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這也是第一次由一位美國網絡諜報隊伍中的內部人員挺身而出告訴世界,美國政府有大規模針對中國的網絡諜報行動。
来源:本報社論
6月19日,面對“棱鏡”項目引發的輿論沖擊波,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柏林記者會上表示,“我承諾回去後將下令解密涉及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公民電話交談)事件的部分資料,而且我們將把這一信息公布於眾”。
此前,“棱鏡”項目曝光後,雖然奧巴馬一直強調“棱鏡”項目是合法的反恐工具,完全沒有侵犯與恐怖襲擊無關公民的隱私,但隨著斯諾登接連爆料,這種解釋顯得過於蒼白,眾怒並未就此平息。這一計劃產生於2007年,並在2012年經奧巴馬政府認可繼續生效。
《衛報》6月21日報道,文件顯示,外國情報監督法法庭已簽署命令,事實上允許了美國國安局在不經授權情況下,使用“不經意間”從美國內通訊中收集到的信息。這兩份文件被提交法庭後,美國司法部長霍德爾(Eric Holder)於2009年7月29日簽字。奧巴馬及情報機構高級官員此前聲稱,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國安局不能閱讀美國民眾的通話記錄和電子郵件。但文件賦予國安局在監控項目中廣泛的權力與該聲稱相矛盾。
最火爆的還不是“棱鏡”計劃本身,而是美國的網絡監控的深度和廣度。彭博社披露,包括硬件制造公司和軟件公司、銀行、互聯網安全服務提供商、衛星通信公司等上千家美國科技、金融和制造業公司正與國家安全部門緊密合作,美國政府監控一切美國“想要監控”的對象,獲取一切美國想要獲取的網絡信息數據。這些項目的參與者被稱作“可信合作夥伴”。
與此同時,為維護“可信合作夥伴”的利益,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有競爭力的網絡設備產品擋在美國市場以外。
美國政府的“棱鏡”和其他監控計劃的暴露,不僅使得美國在與中國爭論網路攻擊上處於被動地位,以及在維護公民自由和權利上失去形象,其信息“竊取”行為極不符合其所捍衛的人權與自由等基本價值。
美國眾多保護公民隱私組織強烈譴責美國政府大規模監視民眾的做法,表示不管怎樣以“反恐”之名進行申辯,不管得到多少國會議員支持,這些監控項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權利。此外,已有數萬網民在白宮網站“請願”,要求赦免斯諾登,還有人組織募捐,為斯諾登可能面臨的司法訴訟籌款。此外,《華盛頓郵報》12日所做的關於“政府是否應該監控公民互聯網數據”的讀者調查結果顯示,85%的受訪者給予否定的答複。
斯諾登的爆料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國際媒體對中美網絡爭議的關注,也讓世界意識到美國並非有足夠的道義高度來指責中國的網絡問題,然而,斯諾登的橫空出世,在給中美網絡安全角力“添料”的同時,也給美中關系出了一道難題。
如果公開支持斯諾登,甚至接到北京給他政治庇護,無異於公開宣布同美國進行間諜戰,讓人想起冷戰時期美蘇兩國“舊型的大國關系”,絕對無益於中美兩國領導人剛剛在莊園裏敲定的構建中美兩國“新型的大國關系”宏偉藍圖。
不管斯諾登的情報具有何等價值,這都不足以讓中方冒險觸碰習奧會上剛剛開始精心營造的善意。或許,給華盛頓和北京帶來一個休戰與“合作”的機會。
美中應該加速網絡安全談判進程。只有美中兩國為建立和踐行網絡安全規範首先建立起合作的楷模,規範和管理網絡空間活動,率先成為網絡世界中法治和正義的維護者,網絡空間才能真正成為21世紀世界穩定與繁榮的全球公共基礎設施,網絡時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才能真正得以保障。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