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2014中國“兩會”:向深化改革要動力
发表于 2014-03-09 15:55 【本報社論】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改革”一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77次,改革成為本屆兩會的焦點。
来源:本報社論
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就了全面深化改革藍圖,新一輪的改革包括機構改革、簡政放權、反腐敗、城鎮化、治理霧霾乃至以反恐為重點的國家安全體制改革等各方面,既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又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可謂任重道遠。
中國新一輪的改革方向已經確定,最重要的是落實各項改革措施,破解轉型難題。
產能過嚴重剩且調整緩慢是當前中國經濟首要難題。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3545家企業所在行業產能過剩情況的調查,71%的企業認為目前產能過剩“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截至目前,企業設備利用率僅72%,比2012年低0.7個百分點。同時,產能過剩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等特點。由於地方保護和缺乏有效退出機制,過剩產能調整進展緩慢。67.7%的企業認為,要消化目前的過剩產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
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貿易增長帶來的不是效益而是日益加劇的貿易摩擦。中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25.83萬億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這是中國年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的關口,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然而,由於中國加工貿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形成了研發和營銷“兩頭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過短,對配套產業的帶動作用不足。自2011年起,中國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開始低於GDP占全球的比重。巨大的貿易規模和份額的增長非但沒有帶來利益分配的增長,反而加劇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摩擦。
上述結構性矛盾和風險因素的存在,既是當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同時也為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
新一屆政府反覆強調要“促改革、調結構”,今年作為改革全面推進的一年,促改革、調結構的眾多措施落實都會為未來發展儲備新的“改革紅利”。
改革能夠釋放多大紅利?政府工作報告告訴人們,去年,僅擴大“營改增”試點,取消和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348項,就減輕企業負擔1500多億元;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後,去年全國新注冊企業增長27.6%,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
因此,以改革帶動增長將成為主要思路。進一步簡政放權,如自去年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之後,今年將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去年僅是在部分地區試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今年則將在全國實施認繳登記制,以激勵市場主體創業的熱情;今年還將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如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建立權力清單制度等,以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
這次兩會還把出口升級提到了戰略高度,並且明確以裝備為重點。報告表示:“從戰略高度推動出口升級和貿易平衡發展。”“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此前李克強總理在泰國、羅馬尼亞、英國推銷中國高鐵就是最好注解。
報告特別提到 “積極參與高標准自貿區建設”,這意味著中國對TPP其實是持開放態度的,加上服務貿易協定、政府采購協定等的簽署,這些必將推動中國在服務領域的改革,促進服務貿易的飛躍式發展。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具備持續、健康發展的多種有利條件。改革紅利必將更大程度地釋放,城市化與信息化、綠色低碳等新趨勢相結合,能釋放出產業升級的新動力;住、行主導的居民消費升級將持續推進,服務消費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內在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將更有望得以實現,也必將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