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
泰國政變美國有責
发表于 2014-05-25 04:20 稍加不慎升格內戰 據報道,泰國軍方22日宣佈接管政府,中止憲法,並派出兵力包圍朝野談判場地,多個政黨領袖目前被扣留在內,陸軍總司令巴育暫時代理總理職務,直到軍政府指定新的總理為止。這是自1932年轉型成為君主立憲政制以來,泰國發生的第12次政變,美國國務卿克裏對事件表示失望,並稱正重新評估對泰軍事援助。
来源:中評社編譯
泰國是美國在亞洲最古老的盟邦,在泰國的政治動盪中,美國一向小心翼翼,不選邊站,但是,根據美國國內法,如果確認外國軍方發動政變,華府將被迫實施制裁,泰國2006年發生軍事政變後,美國就曾凍結對泰軍事援助長達一年半時間。美國《華盛頓郵報》21日社論指出,美國當局必須認真應對此次事件,謹防泰國爆發內戰。全文編譯如下。
在週二宣佈全國戒嚴時,泰國陸軍司令巴育含蓄地向泰國民眾及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營造“疑罪從無(the benefit of the doubt)”的景象,強調戒嚴並非政變,而是一次溫和幹預,以防對立各方繼續發生衝突甚至引發內戰。在此之前,這樣的對持已讓泰國政經活動臨近癱瘓近半年,社會街頭也一直不甚太平。
有鑑於巴育的表態,美國政府當時並未對泰國軍方意圖立即下定判斷,華盛頓方面似乎也無意過早將其標籤為一次軍事政變,畢竟一旦定性的話,就將觸發美國法律規定的強制性制裁。
但是,僅僅過了兩天,巴育將軍就推翻了此前作出的一切許諾。在與不同政治黨派領袖舉行短暫會面之後,巴育宣佈接管政府,把控國家權力,實際控制看守政府、為泰黨、民主黨、反政府示威者、反獨裁民主聯盟支持者“紅衫軍”等各方代表,同時關閉獨立媒體。巴育表示,這是一次暫時性的行動,僅以“恢復和平”為目的——一如軍事強人慣常的說辭。
泰國是東南亞發展最為成功的社會之一,巴育對於憲法秩序的幹預是美國及其盟友所不可接受的。雖然多個方面尚存風險,但民主已在地區紮根數十載,巴育的行動顯然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
值得肯定的是,美國國務卿克裏已在第一時間將此定性為政變,並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表示,華府官員正在“依據美國法律檢討美方的軍事參與及其它(對泰)援助和承諾。”相較於當局在應對埃及軍變時的失敗表現,克裏這次反應迅速,依法切斷了對泰援助。相比之下,上一次軍變在2006年發生時,布什政府在9天之後才切斷總值2400萬美元的援助。但是,放到今天來講,9天也只能是最大寬限。
這樣直截了當的定性及在事態發生後迅速切斷援助的舉措有助事態得到民主解決,但卻遠未足夠。泰國軍方並未誠實做好不同政治黨派之間的調解人。作為一股政治化力量,泰國軍方一直不願支持平民主義取態的前總理他信,不過,他信在2006年被趕下臺後,他的妹妹英拉隨後就被推舉為他實際上的代理人。
包括軍方高官在內的曼穀傳統保皇派精英並不喜歡他信及其北部支持者,但是,北部的農民總是能在公平選舉中佔據主導。因此,美國有必要提醒一下其在泰國軍方的“老朋友們”,除非傳統權勢接受他信陣營的聲望及維護他信支持者的利益,這次政變仍將可能成為內戰的序幕,這可不是巴育等人自稱願意看到的。
新聞鏈接:英拉的總理之路
執政1000天後,英拉的總理生涯因泰國憲法法院的一紙判決而終結。事實上,英拉的政治生涯危機不斷。《紐約時報》稱,英拉的很多麻煩是自找的,比如她試圖赦免其兄長的法案導致了2013年11月至今的動亂,20多人為此付出生命。另一些糾葛則是泰國過去10年政治糾紛的延續。
2011年8月8日,英拉·西那瓦正式出任泰國第28任總理。她在競選中獲得絕對優勢,所在的為泰黨控制了議會的大多數席位。
2011年10月,剛剛上任的英拉就遭遇了特大洪水的考驗,英拉政府低估了災情的嚴重程度,因應對不力遭到了民眾和反對黨的非難。當時的民調顯示,超過86%的民眾對政府應對災情舉措不滿,超過87%的民眾表示,不再信任政府公布的信息。多名泰國政治評論家指責英拉“不稱職”。
2013年8月,泰國反政府組織在曼穀集會,抗議政府提出的特赦法案草案。英拉稱,該法案旨在達成國內和解,反對派卻認為,英拉兄長、泰國前總理他信可能因此得到特赦。11月11日,曼穀發生了萬人集會,向國會施壓,國會否決了該法案,英拉政府也承諾不再推動該法案。這是英拉上臺後遭遇的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之一。
2013年11月15日,泰國反對黨民主黨向議會提交了針對英拉的不信任案,該提案遭到了下議院的否決。但是,泰國街頭的抗議人群並沒因此減少,要求英拉下臺的呼聲此起彼伏。
2013年12月9日,英拉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
2014年1月,反對派發起“封鎖曼穀”運動,英拉再次陷入政治危機中。
2014年2月,議會大選受到反對派抵制,被憲法法院宣布無效。英拉政府深深陷入執政危機中。
2014年5月7日,英拉因“濫用職權”遭到憲法法院罷免,其總理生涯被結束。
2014年5月23日,據路透社報道,英拉被泰國軍方逮捕。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