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中國經濟在轉型攻堅中砥礪前行
发表于 2015-04-20 10:08 【本報社論】4月15日,中國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出爐,主要經濟指標繼續放緩,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都處於近年的低水平,7%的GDP增速是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来源:本報社論
中國經濟正處在三十年以來最嚴重的下行時期,隨著工資的提高勞動力的減少,,國內流動人口流速的放緩、人民幣走強以及國際需求的熄火。中國經濟的要素成本越來越高,不少行業利潤空間被擠壓,產能過剩導致擴大投資動力的缺失。
一季度宏觀數據反映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正在下降,亟需通過改革開放從供給端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最主要的是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持續。房地產市場在中國經濟約占到15%的比例,房地產市場調整是中長期周期性的,是趨勢性的,需要較長時間消化。由於供給加大,沒有實施降價,所以銷售難以起來。該行業由熱轉冷,沖擊到了鋼鐵、水泥和家具等40個行業的需求,成為拖累國內經濟活動的最大單一因素。當前中國政府采取穩定房地產市場、降低電價、減輕企業負擔等政策,對下半年經濟企穩回升都有好處。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城鎮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至7%,趕上了GDP增速,有助於消費的進一步提升。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到51.2%。在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過程中,政府還應支持對居民在國內消費。如果在國內建立一系列免稅店,讓居民在出國旅行時不必牽扯精力在國外購物,而可以在出國之後憑登機牌和出國證件,在國內指定商場購買各種進口產品,同樣享受到免稅待遇,把流失到國外的一部分消費拉回國內。據不完全計算,這樣做可以把上萬億人民幣的消費轉移到國內。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結構正在改善。經濟下行是政策資源轉移到培育新經濟板塊所帶來的階段性結果,是結構調整開始找到良性方向的必經階段。放眼未來,中國經濟轉型有待再加力。政府努力讓經濟從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向依靠消費和服務轉型。以改革為主線,輔以適當的調控政策,可以解決經濟增長中的短期困難和中長期結構性矛盾。
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非常大。中國的人均GDP僅為美國的20%,經濟開放度位居世界前列,國民儲蓄率約為50%,宏觀經濟穩定性很高——經常賬戶存在順差,財政赤字非常小,政府有大量的盈餘資金。2014年3月至12月,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286萬戶,同比增長54%。創業創新的羈絆正在逐漸被清除,廣大的市場也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了試錯的機會和回旋的餘地。此外,人口紅利雖然減弱,人口城鎮化將創造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可以加速消費升級。每年畢業六七百萬的大學生質量紅利,可以為產業升級提供充沛的高素質人才資源。
鑒於中國經濟面臨較為嚴峻的階段性困難局面。為了摸清經濟形勢,中國政府高層加大了地方調研力度,4月9-10日總理李克強對東三省考察,以及中央財辦主任劉鶴4月7-8日在上海調研。實際上,在一季度數據即將揭曉前的半個月,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已經出臺。繼在房地產市場打出救市組合拳後,最近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都出臺了包括盤活存量資金、擴大社保基金投資範圍、清理規範涉企收費等六項政策。
就短期而言,調動各項改革措施的穩增長政策有望持續發力,可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就中長期而言,關鍵在於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拿出以打造“雙引擎”的經濟發展戰略,具體來說就是: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力度,再取消一批行政審批事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投資創業門檻,促進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取得更大成效,穩定和擴大就業。新一輪創業創新浪潮正在成為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向中高端升級的強大動力。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