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中國與歐盟謀求“戰略對接”
发表于 2015-07-06 10:32 【本報社論】6月29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布魯塞爾參加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歐雙方發表了會晤聯合聲明和關於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在科技、知識產權、區域政策、海關等領域簽署多項合作文件,並就廣泛議題達成共識。雙方還決定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同意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最受關注的莫過於雙方對於戰略對接的承諾。
来源:本報社論
此次會晤被認為是中歐實現發展戰略對接的重要起點,有利於進一步凝聚共識,消除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大國的疑慮,有利於中歐順利開展產能合作,讓中歐關系更加緊密,維護中美歐三大經濟板塊的平衡性。會晤結果基本滿足了預期,特別是在開發第三方市場等產能合作和戰略對接方面所達成的共識
當前,歐洲仍深受通縮困擾、複蘇乏力和希臘脫歐威脅,需要來自中國的需求動力。同樣,中國經濟進入減速換擋新常態,需要歐洲的產業轉型和技術經驗。雙邊更需要加強創新合作。
近年來,中歐全方位合作在高級別戰略對話、經貿高層對話和高級別人文對話三大機制下得到實質性的推進,在國際和平與安全、氣候、能源、全球治理、創新等領域進行了務實合作。
中歐關系經過四十年的快速發展,正經曆著從全球化自然分工到發展戰略自主對接的巨大轉變。建交 40 年來,中歐關系發展成績驕人。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歐盟方面的統計顯示,2014 年中國與歐盟貿易占歐盟貿易總額的 14%,比同期歐美所占比重僅低一個百分點。從去年開始,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已經超過了歐洲在中國的投資額,中歐關系的發展空間也就有了較為可靠的保障。中歐間建立了約 70 個磋商和對話機制,涵蓋政治、經貿、科技等各個領域。去年,中歐之間往來人員近 600萬人次。截至 2014 年底,歐盟對華累計實際投資額 966.3 億美元,是中國第四大實際投資來源地。
通過對歐盟總部和歐盟成員國,尤其是主要大國和中東歐成員國等的訪問,以及頻繁接待上述國家和組織領導人,中國新領導層正在倡導和踐行積極有為、創新求實的對歐外交。“一帶一路”的提出和亞投行的籌建,直接向歐洲國家和歐盟提供了中歐、歐亞這種雙邊和多邊合作機遇以及具體抓手。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同“容克投資計劃”有相通、契合之處。李克強總理倡導的“國際產能合作”,意在將中國 30 多年工業化積累的優勢裝備產能,與需求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銜接,這既可以帶動彼此的需求,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也將成為抵禦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一劑良方。“容克計劃”則與其內涵高度吻合。“容克計劃”旨在帶動私人資本、資助投資項目、重振歐洲經濟,涵蓋科技創新、交通、基礎設施、寬帶網建設等項目和研發,也是寬領域、立體化的。實現中歐倡議和計劃對接,有利於中歐從更高視野、更深層次、更廣範疇推進務實合作。
訪法是此次李克強歐洲之行的重要環節。6月30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巴黎與法國總統奧朗德會晤後發表聲明說:“中國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連最激進的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都對中國政府發出贊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一直僅采取守勢,但當天作出的表態是向承擔更加積極角色邁出的第一步。”
實際上,中歐在氣候變化治理領域合作空間很大,歐洲長期扮演了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領頭羊的角色,中國也在謀求治理環境汙染、大力推動環保產業,思考通過能源轉型達到治根治本的功效,對低碳技術具有較高訴求。因此,中歐加強在低碳產業領域內的合作,將會獲得雙贏的預期。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