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人民幣估值市場化無可厚非
发表于 2015-08-29 02:04 【本報社論】北京時間8月13日上午,中國央行公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010,繼續下跌704點,中國不但終止了連續3天的人民幣貶值舉措,還稍稍提升了人民幣的參考對匯率,盡管升幅只有百分之0.05,但對市場已經帶來足夠的安撫。
来源:本報社論
此前三天,人民幣共貶值4.66%。在世界金融與股市引發震動。 讓市場議論紛紛,甚至有機構預測人民幣將貶值10%。這個世界是脆弱的,尤其是在全球市場依然迷走於後危機的陰霾時。
美國一向批評人民幣匯價被低估,多次揚言要把中國列為匯率操控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九月將與總統奧巴馬舉行峰會,人民幣問題勢成中美高層角力的焦點議題。有分析認為,中國閃電出手重貶人民幣,目的是預期美國即將加息,需緩和人民幣跟隨美元升值的沖擊。
由於美聯儲准備加息,全球其他貨幣紛紛下跌。此次貶值讓人民幣順應這種潮流,並可能進一步推升美元,給美國通脹帶來下行壓力。
美國兩黨國會議員及共和黨總統初選候選人,周二紛紛譴責人民幣大幅貶值。人民幣連貶三日,美聯儲首次公開回應人民幣貶值。據路透社報道,美聯儲副主席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杜德利在紐約表示,“如果中國經濟表現遜於中國當局的預期,為此調整人民幣匯率或許並非不適當”。
人民幣連續貶值,一度讓市場憂慮人民幣出現無序跌勢,演變成為動搖實體經濟穩定性的金融危機,不過,目前看不到人民幣持續性貶值的基礎,中國經濟增長率不論在發達國與新興國之中都是名列前茅,且擁有三萬七千億美元外匯儲備做後盾。遑論出現無序跌勢,引發金融危機。高盛外匯策略主管布魯克斯,中國政府搶在聯儲局加息前讓貨幣貶值,以紓緩加息後人民幣追隨美元的上升幅度,做法有理據。
中國進入了經濟下行的新常態,但中國不同於其他新興市場被動吞苦果的無奈方式。而是利用經濟調整期,實施金融體制改革,匯率和利率改革的“兩率”市場化提上日程。既然是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匯率就會有升有降。更要者,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人民幣納入SDR籃子的實力皆備,唯獨在可自由兌換上欠了一點火候。此番人民幣匯率調整,也是通過市場化的矯正使人民幣估值越來越合理。而這,正是IMF歡迎人民幣匯率調整的主因。
美加息後,短期內美元強勢不改,若人民幣隨其他非美貨幣出現弱勢,這不僅會使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下降,不利於國際化,更嚴重的可能是會讓早期流入中國的熱錢迅速撤出,甚至讓中國居民持有資產也流出。若果真如此,中國將面臨如房地產、信貸、地方債等泡沫破滅的風險,引發中國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及實體經濟面臨衰退危機。故近期讓人民幣小幅上下波動是可以,但決不會讓人民幣出現趨勢性貶值或轉變人民幣升值預期。
人民幣匯率變化更多是增加其彈性空間,而不是會趨勢性貶值。美加息後,中國仍會促使人民幣隨美元呈強,並借助人民幣強勢,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持有和使用,吸引更多外國政府把人民幣納入其國家外儲組合,以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推進IMF將人民幣納入其特別提款權(或SDR)貨幣籃子。
中國央行列舉數據指出,今年1至7月,內地貨物貿易順差高達3052億美元,支撐人民幣匯率走強。從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看,當前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央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仍然是強勢貨幣,當偏差得到校正後,未來人民幣還會進入上升通道。
中國正在主動讓市場發揮積極作用,使資本市場發展與穩增長相適應。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無論是擴大日常波動幅度,還是采取雙向波動機制,應該是一種遵守市場調節而采取的主動市場化行為,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之下,人民幣貶值引發的風險仍在可控範圍之內。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