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華文媒體應走媒介融合式的發展道路
发表于 2015-08-29 22:49 【本報社論】8月22日,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每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都設有鮮明的主題,而此次論壇圍繞華文媒體200年的主題,致敬曆史,感念先賢,眺望未來,寄語新人,共同探討華文媒體的薪火傳承與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来源:本報社論
多年來,海外華文傳媒在傳承中華文化、傳遞中國聲音、推廣漢字、以及團結世界華人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自1815年第一份華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馬六甲誕生起,海外華文媒體至今已有200年曆史,累計出現約5000種。得風氣之先的華文媒體,自誕生起就舉起了革命與愛國兩面旗幟,辛亥革命先驅辦報120家,其中多數在海外。
海外華文媒體自20世紀後半葉以來得到極大發展和壯大。目前海外華文媒體分布在61個國家和地區,總數達1019家,其中報紙390家、雜志221家、廣播電臺81家、電視臺77家、網站250家,已成為國際輿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海外華僑華人在政治意識、經濟實力和經營水平、教育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進步、在所在國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做出的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均對提升國際社會對於中國、中國人的認知度和好感度產生有益影響。
從世界媒體格局看,80%的話語權被英文媒體牢牢掌握;從美國媒體格局看,主流媒體掌握話語權,所報道的種種誤讀形成了對中國不利的“輿論場”。在這種西強我弱的世界話語格局中,華文媒體提供了一個能與西方主流媒體展開對話的平臺,向西方公眾描繪一個真實的中國,在“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等方面有著中國國內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
華文傳媒在海外華僑華人群體中的可信性來源於創辦主體的非官方性。海外華文媒體的主辦者大多是華僑華人、華人社團和華人傳媒企業,他們與中國政府之間不存在明顯關系,遠離海外用戶對大陸媒體“官方喉舌”的刻板印象,其刊載的信息更容易為受眾接受,而不易引起對立、反感情緒。
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正在掀起一場全新的媒體革命,傳統的媒體格局和輿論格局正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新媒體借助其獨特的優勢,在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方面的作用日益壯大,其影響力不容小看。
海外華人網民人數、華文網站數量迅速增加,功能不斷完善,使得華文傳播更加快捷和自由,大大拓展了華文網絡發展的空間,促使全球性華文傳播網絡的形成,對社會輿論的形成和引導產生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媒介環境的變化推動海外華文傳媒的轉型,網絡化、數字化趨勢日趨明顯。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華文傳媒讓世界認識了其獨特而強大的傳播能力,從而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數量呈幾何數增長,類型多樣化,功能多元化,越來越成長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傳播力量。
技術的發展也將使自動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形式越來越豐富,操作越來越簡便。報紙不求新求變,就會被時代淘汰。目前歐洲多數國家的網民總數已占總人口的 50%以上,特別是年輕一代已習慣從網絡上而不是報紙上獲取新聞。
在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驅動下,媒體將越來越具備“智能化”、“個性化”的特征。媒體人應盡快樹立起“用戶”意識,提供更加適合用戶需求的內容。特別是海外華文報紙更需要先發制人,主動開發網絡版、電子版報紙,進行報網融合,搶占新媒體市場,維持舊有的和吸引更多的讀者群。報網融合必須共享資源。內容資源、采編資源、營銷資源等必須共享,共享是對原有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報要給網更大的支持,網才能給報更大的回饋。用網絡規律和市場原則去辦網,尊重平臺、尊重市場。大膽啟用熟悉網絡和市場的新人,給網獨立發展的空間,用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海外華文報紙可以對經營模式進行創新,從而提升華文報業的抗風險能力。開發新的市場,拓寬盈利渠道,抓住人們對各種信息需求的增加和大量新移民對專業分類廣告的渴望這一機會,深度開發分類廣告市場。有條件的華文報紙,應盡快構建綜合性媒體產業,實現資源共享、主副業互補,通過組建報業集團,擴大媒體規模,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獲取規模經濟效益,才能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強與國際新聞集團抗衡的實力。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