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中國經濟緩中趨穩 全球市場不必擔憂
发表于 2015-08-29 22:54 【本報社論】8月24日,全球金融市場大幅動蕩,創造出多個史上之最,股市、大宗商品、匯市無一幸免均遭遇恐慌性拋售,部分市場已跌入技術性熊市。有些觀點稱中國是“導火索”,並對中國經濟放緩表示擔憂。
来源:本報社論
多國領導人緊急發聲,意圖穩定金融市場,有國家研究應對股市下跌的策略。美國白宮發言人表示,正密切關注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勢,奧巴馬已在金融市場的演變上獲得簡報,但尚未就市場波動致電中國領導人。美國當前經濟強於2008年水平,這一點毫無疑問。並認為,中國應繼續實施金融改革,以推動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市場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了對中國的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即年度經濟評估報告)。在經濟增長方面,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已經進入了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新常態。IMF 觀察到,在中國政府全面而有力的政策應對之下,A股市場已經穩定下來。IMF還預計,此次股市振蕩對中國經濟和宏觀金融的影響不大。
德國和法國領導人淡化了近來全球股市受中國經濟憂慮拖累大跌的觀點,默克爾表示,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看法,即並無跡象表明股市動蕩會導致長期危機。中國將竭盡所能地穩定經濟,中國乃歐盟的重要夥伴。默克爾對中國的信心受到法國總統奧朗德的贊同。奧朗德說,全球經濟足夠穩健,並將繼續增長。他強調中國會控制好近來的市場動蕩,會找到合適的應對措施。中國乃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全球經濟足夠強勁,全世界不能只盯著股市。
對於全球市場這種劇烈反應,有些投資人不夠清醒,陷入恐慌,一些觀點認為,人民幣貶值給全球市場帶來的沖擊,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認為這是金融危機的第三波,全球性危機會再次到來,具體表現為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以過於激進的投資,獨擔全球經濟恢複增長的大任,留下後患,存在投資泡沫,現在到了為前期激進投資買單的時候了,所以表現為美國經濟複蘇,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繼續留在危機第三波當中。
這種觀點完全無視中國仍有接近7%的經濟增長,無視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尚屬健康的事實,無視中國擁有高達接近3.7萬億美元的全球第一外儲量,只看到近期A股下跌以及人民幣的小幅貶值,並加以誇大。中國龐大外儲是支撐市場信心的核心因素,目前中國外儲規模高達3.7萬億美元。在市場各方看來,這構成中國金融安全的屏障。
此輪全球金融震蕩,深刻反應出全球失衡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也說明各國經濟態勢異常疲軟,無法經曆任何的風吹草動,美聯儲加息預期及全球經濟低迷才是市場動蕩根源。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向新常態轉變的過程中,下行壓力更多體現在房地產、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傳統領域,中國發改委的最新數據表明,7月份以來,中國經濟運行雖有波動,但積極因素也在不斷積聚,多數傳統產業增速有所下滑,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制造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消費保持平穩增長。可以說,中國經濟表現比市場想象的好,且中國政府依然擁有掌控局勢的能力和工具。
雖然,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了,但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沒有下降。2007年中國的GDP增長14.2%,到了2014年,中國的GDP增長率下跌了一半,只有7.4%。但2007年中國的進口總額是9600多億,不到一萬億,而2014年中國的進口額是4.3萬億,七年間對全世界的進口增長了四倍,說明中國經濟在進行調整和速度下行的過程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越來越高。據IMF測算,去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7.8%,高於美國的15.3%。與此同時,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連續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等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