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

難民危機考驗歐洲各國政府
发表于 2015-09-21 15:21 【本報綜述】隨著歐洲移民危機的持續發酵,安置難民的責任正被推向更多國家,無論是單向的人道主義情懷還是實打實的國家救助實力。這次難民危機更像是一張考卷,等待各國做出自己的解答。
来源:本報綜述
難民危機正在倒逼歐盟整體有所行動,因為歐洲現實利益博弈與世人的憐憫和同情的劇情一樣真實,無法忽視。過去十餘天,當歐洲人敞開大門歡迎和幫助那些來自另一個世界、受盡苦難的人類兄弟時,自己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可是感人的畫面沒能持續多久,很快他們便發現,自己的國家正窮於應付,更多難民的迅速湧入、和更多在爭先恐後的偷渡途中喪生的男女老幼,都讓形勢急轉直下。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1至8月,已有30多萬難民和非法移民經地中海進入歐洲,其中80%來自敘利亞。與棘手的希臘債務危機一樣,歐洲國家在處理難民危機時引發的分歧,無不挑戰著歐盟區的凝聚力與價值觀,尤其當歐盟目前在面對突然增加的難民人口而引發的無數挑戰,尤其是需要充分確保居者有其屋,快速及時地為難民提供住所,因而面臨著住房、物資供應與服務等方面等一系列采購問題。
東西歐在難民問題上分裂
德國的確向更多難民和移民敞開了大門,該國預計今年將會接收到80萬移民申請,是去年的4倍。在歐盟國家中,最西端的英國緊隨德國對難民敞開大門,首相卡梅倫宣布該國將增加對難民的資金支持,並在未來五年內接納2萬名敘利亞難民,但這只限於生活在中東國家的難民,而不包括已經進入歐洲的人群。
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給歐洲出了一道“理智與情感”的選擇題。針對難民接納,東西歐出現的分裂。出於各自利益和算計,歐洲各國之間扯皮不會休止。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日前甚至公開指責默克爾給難民制造“虛假的幻想”。許多現實問題也接踵而至,難民的甄別、登記、吃穿住行、上學就業等。
從長遠看,難民的融入問題最令人頭疼,甚至有可能導致歐洲政治生態的重新洗牌。德國官員上周日表示,由於大批難民即將湧入德國,德國將會在其與奧地利的邊境地區啟動臨時邊境管控。減少本國民眾的福利待遇或工作機會,民意就會向極右翼方向聚集。以德國為例,一些右翼小政黨利用難民問題興風作浪。英國卡梅倫政府剛剛對難民接收問題松了點口,民調結果立刻顯示要求“脫歐”的民眾比例過半。
難民危機影響英國脫歐公投
自卡梅倫連任英國首相以來,曾經允諾過的英國脫離歐盟公投問題就被提上日程。其中,移民問題是令英國想要脫離歐盟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國一向關注歐盟內部移民問題,而目前湧向歐洲的難民潮,進一步加強英國國內對於移民的關注,並影響到其對脫離歐盟問題的討論。
英國多家媒體最近報道,難民危機影響到英國民眾對於英國脫離歐盟的看法,支持留在歐盟者與支持脫離歐盟者的對比發生了改變。英國民調機構瑟維森(Survation)為《周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所做的最新民調顯示,51%的受訪者希望英國脫離歐盟,49%的受訪者希望英國繼續留在歐盟。雖然數據在誤差範圍以內,而且兩者相差不大,但是,與6月底7月初的相關民調相比,可以看到,英國民眾的看法如今已有所改變。當時的受訪者中,支持英國留在歐盟者為54%,而支持英國脫離歐盟者僅占45% 。
“英國國內有人認為,只有離開歐盟,英國才能真正重新實現對邊境的有效管控。”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西蒙·希克思(Simon Hix)表示,英國國內對於是否應當脫離歐盟有著明顯分歧。很多專家認為,英國脫離歐盟有損彼此。如果英國脫離歐盟,會削弱歐盟的凝聚力及歐盟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對英國而言,脫離歐盟不利於英國的貿易及經濟,也會削弱英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但是英國低收入群體、失業者認為,他們並未得到歐盟帶來的好處。相反,他們認為,正是因為歐盟,才有大量移民進入英國。對於應對此次難民危機,英國民眾不希望由歐盟其他國家來決定英國接收多少難民。
英國愛丁堡大學歐洲政治學教授勞拉·克萊姆(Laura Cram)表示,英國如何處理難民危機,除了要將其視為道義責任問題,還要意識到它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英國內部政治問題,是英國脫離歐盟討論中的一個關鍵所在。從英國大選到現在,移民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非常敏感且棘手。民眾如何認識移民對英國的利弊,將會造成差異很大的結果。
難民危機誰之過
“我們要去德國,我們要去德國”。成千上萬逃離戰亂國家的難民帶著對新生活的渴望,陸續湧入德國。德國政府在猶豫和彷徨之後,高調宣布接納難民,使默克爾成了難民的“救世主”。
默克爾成了難民眼中的“保護神”。9月7日,德國執政聯盟各黨在總理府召開會議,決定增撥大量預算救助難民。2016年的聯邦財政將因此上調30億歐元,同時各州以及全國各縣市的預算總額也將上調30億歐元。默克爾認為,德國在財政上有能力解決難民問題,不用加稅,也不會增加老百姓的負擔。默克爾還大度地談道,有這麼多人不顧一切要前往德國實現他們的夢想,這不會給德國帶來壞形象。世界把德國當成希望和實現機會的地方,這種局面並不是時時處處會有的。
默克爾的高調並沒有得到所有歐盟國家的贊同。由於來到德國的難民數量過大,原有“正常”秩序被打亂,德國大多數人也不贊成政府的難民接納政策。很多德國人對戰爭難民的處境雖表示同情,但他們擔心這些難民及其後代在宗教、社會和文化上難以融入德國社會。更讓人擔憂的是,難民中很可能混入大量穆斯林激進分子,讓德國變成社會暴力甚至恐怖主義的策源地。今年以來,德國各地發生200多起針對難民收容所的縱火事件。進入9月以來,德國已發生5起攻擊難民營事件。
這場難民危機的成因顯而易見,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實際上開啟了阿拉伯國家的動亂。在美國和西方的軍事幹預或政治影響下,突尼斯、利比亞均發生政權更迭,敘利亞更陷入持續內戰局面。然而,西方卻沒有能力在這些國家建立穩定的民主政權,他們在強力介入後又一走了之,造成了當地政權的真空,為阿拉伯宗教極端分子提供成長空間,使當地數國陷入內戰,造成百姓背井離鄉,逃難他國。德國媒體分析認為,歐盟現在應該想辦法改善移民來源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建立相關的發展援助機制,只有結束相關國家的內戰、沖突、饑餓和貧困,才能消除難民逃亡的根源。
警惕難民潮推升“極右潮”
各國領導人在難民問題上的表現,或受贊揚、肯定,或被質疑、否定,都將會對他們未來的選情產生重要影響。表現最好的當屬德國總理默克爾。她沒有把難民拒之門外,而是宣布今年將接受80萬難民(4倍於2014年的數量),並承諾增撥60億歐元,修建額外住房,加速處理難民申請的速度。雖然德國的難民政策近幾個月來也有些許反複,但總體來說,默克爾為歐洲其他接收難民的大國,如法國、英國、意大利等樹立了榜樣,或曰施加了壓力。
不過,默克爾看似得到德國內外、歐盟內外的道義支持,但這些“點贊”能否為未來的選舉增加籌碼,還是很大的問號。“大刀闊斧”“敢作敢當”固然為她加了分,但“獨斷專行”“剛恒自用”“過於強勢”的批評聲從來不絕於耳。更有不少人質疑,默克爾的政策無異於向無數想到歐洲享福的“潛在難民”們“傳達了絕對錯誤的信息”。
“極右派”政治勢力可能成為這場難民危機最大的得利者。歐洲極右派以民粹、反移民、反歐洲一體化、反穆斯林著稱,但他們由一批政治上最功利、搞選戰也最有效率的政客組成。
法國最近一次關於2017年總統大選的民調顯示,極右翼“國民陣線”領導人馬琳·勒龐支持率最高,超過傳統右翼,更超過現任總統代表的傳統左翼。
在當前的道義形勢下,沒有幾個歐洲老百姓會公開站出來反對接受難民。但他們對未來就業、福利、養老、社會治安等狀況的擔憂已心照不宣,他們對當前的緊急救援體制究竟能支撐多久也充滿質疑。如果現在30多萬的難民數量變成了幾倍乃至更多的時候,他們的擔心就一定會通過選票表現出來。不難預料,如果經濟危機持續發展、失業率持續高漲、選民們腰包日漸幹癟,歐洲極右翼勢力的政治上升態勢會繼續加快。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