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业创富
省省吧,“精益創業”才是真本事
发表于 2015-09-29 08:28 創業是一種冒險,無論是科技初創公司、小微企業還是大企業的創業項目,莫不如此。幾十年來,創業者幾乎已經輕車熟路:撰寫商業計劃書,說服投資人,組建團隊,推出產品,最後就是使出吃奶的力氣把產品賣出去。——在這套標准動作中,說不准你就會在哪個環節上犯下致命的錯誤,而且概率還很高:哈佛商學院什卡·高希(Shikhar Ghosh)的最新研究顯示,75%的初創公司都會失敗。
来源:哈佛商業評論
但最近出現的一種反傳統的模式,極大地降低了創業風險。這種模式叫做“精益創業”(Lean Start-up),它注重實驗而非精心計劃,聆聽用戶反饋而非相信直覺,采用迭代設計而非“事先進行詳細設計”的傳統開發方式。盡管剛剛出現幾年,精益創業所闡述的一些概念,例如最簡化可實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和轉型(Pivoting),已經快速在創業圈生根發芽。商學院也紛紛調整課程,傳授精益創業理論。
舊式創業的誤區
依照傳統智慧,每位公司創始人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撰寫商業計劃書:用一堆靜態的文字描述當前機會的大小、待解決的問題以及公司可提供的解決方案。商業計劃書通常會預測公司在未來五年內的收入、利潤和現金流。實質上,商業計劃書就是“紙上談兵”的演練,因為此時連產品開發都未開始。這個演練假定,在籌集資金和真正執行想法之前,創始人能提前預知未來業務中的絕大多數“未知領域”。
創業者用令人信服的商業計劃書打動投資人。在獲得注資後,他們就會投入到閉門造車式的產品開發中。產品研發者在產品發布前要投入成千上萬小時的人工,但消費者根本沒有介入到整個過程中。只有當產品開發和發布完成後,銷售人員嘗試進行銷售時,公司才會獲得消費者反饋。然而,在經曆數月甚至數年的開發後,創業者不得不面臨殘酷的現實:產品的大部分功能常常是多餘的,消費者不想要也不需要。
幾十年來,我們觀察了上千家初創公司,他們都曾遵循這樣的創業流程。對此,我們總結了三條經驗:
1. 絕大多數商業計劃在與消費者的第一輪接觸中就會被推翻,就像拳王邁克·泰森曾經評論其對手的賽前策略道:“每個人都有一套計劃,直到一拳打在他嘴上。”
2. 除了風險投資家和前蘇聯,沒有人會要求做一個五年計劃來預測完全未知的東西。這些計劃一般是虛構的,憑空想象它們就是浪費時間。
3. 初創公司並非大企業的微縮版:制定一個宏大的計劃,然後按圖索驥地行動。最終成功的初創公司是那些在失敗中不斷向用戶學習,並不斷調整、迭代和改進其最初想法的公司。
初創公司與大企業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大企業執行商業模式,初創公司尋找商業模式。精益創業模式的核心定義是: 一個為尋找可重複和可擴展的商業模式而設立的臨時組織。這體現出它與現存公司的關鍵區別。
“精益創業”三原則
首先,創業者承認他們在創業第一天只有一系列未經檢驗的假設,也就是一些不錯的“猜測”。創始人一般會在一個被稱為“商業模式畫布”的框架中總結出其假設,而不是花幾個月來做計劃和研究,並寫出一份完備的商業計劃書。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張展示公司如何為自己及客戶創造價值的圖表。
其次,精益創業者積極走出辦公室測試他們的假設,即所謂的客戶開發。他們邀請潛在的使用者、購買者和合作夥伴提供反饋,這些反饋應涉及商業模式的各個方面,包括產品功能、定價、分銷渠道以及可行的客戶獲取戰略。該方法的關鍵在於敏捷性和速度,新公司要快速生產出最簡化且可實行產品,並立即獲取客戶的反饋,然後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對假設進行改進。創業者會不斷重複這個循環,對重新設計的產品進行測試,並進一步做出調整(Iterations),或者對行不通的想法進行轉型(Pivots)。
最後,精益創業者采取敏捷開發的方式。敏捷開發最早源於軟件行業,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迭代、循序漸進的產品開發模式,它可以與第一步中的客戶開發有機結合。傳統的開發方式是假設消費者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周期常常在一年以上。敏捷開發則完全不同,通過迭代和漸進的方式,它預先避開無關緊要的功能,杜絕了浪費資源和時間。這是初創公司創建最簡化可實行產品的過程。
創業型經濟
有些人宣稱,創業公司采取精益模式就會更成功,我認為這樣的斷言誇大了事實。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任何一種形式都無法確保某一家初創企業獲得成功。我觀察過上百家創業公司和成熟公司,也參與過許多精益創業培訓項目,基於這些經驗,我認為以下的表述更有意義:一組采取精益模式的初創公司,其總體失敗率會低於使用傳統方法的初創公司。
過去,初創企業的數量增長不僅受到失敗率的影響,還受以下五個因素制約:
1. 獲取第一批客戶的成本較高,產品開發失敗的成本更高。
2. 技術開發周期長。
3. 初創風險高,敢吃螃蟹的人寥寥無幾。
4. 風投行業結構特殊,少數投資公司需向少數初創企業注入大筆資金,以獲取巨額回報。
5. 初創人才分布不均,在美國主要集中在東西海岸。
與傳統模式相比,精益模式能幫助企業更快、更便宜地推出客戶真正需要的產品,減少了上述五項因素中前兩項的制約。精益模式也能降低初創企業的風險,因而減少了第三項因素的制約。
精益模式迅猛發展的同時,其他商業與技術趨勢也在不斷打破阻礙初創企業成型的藩籬。這些力量匯集在一起,正徹底改變創業戰場的格局。
另一個重要的創業趨勢是融資渠道分散化。風險投資以前是一個緊密的小圈子,由少數正規公司組成,集中分布在矽穀、波士頓和紐約附近。如今的創業生態圈湧現出一批超級天使基金,盡管還比不上動輒數百萬美元的傳統風投基金,但它們完全可以進行早期投資。全球範圍內現有上百家像Y Combinator和TechStars這樣的創業加速器,它們的出現已使種子投資初具規模。而像Kickstarter這樣的眾包網站,則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另外一種更為民主化的融資渠道。
管理學教育前一百年內開發的戰略與工具主要關注已有商業領域,旨在將商業操作程式化並提高生產效率。如今,我們有了第一套幫助創新公司尋找全新商業模式的工具。同時,這套工具的出現也解除了現有公司的燃眉之急,幫助它們應對不斷出現的顛覆式力量。在21世紀,無論是初創公司、小公司、大公司還是政府部門,都會不斷感到顛覆式變革的壓力,而精益創業模式能幫助它們正面迎接這種壓力,快速創新,並徹底改變我們對商業的已有認知。
作者:斯蒂夫布蘭克
源自:哈佛商業評論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