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十三五”規劃描繪“中國發展新境界”
发表于 2015-11-03 04:57 【本報社論】10月29日,在經曆今年夏季的股災和增速跌破7%之後,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是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未來至2021年被稱為“至關重要”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中期發展的目標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市人均收入與2010年相比翻番。
来源:本報社論
“十三五”規劃的時間跨度是從2016年到2020年,是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在即將完成的“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位。而預計到“十三五”末,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李克強此前在中共中央黨校講話時表示,未來5年,每年的經濟成長率應為6.53%。沒有這樣的成長速度,就難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這一數值顯示中國政府接受了經濟增長放緩的現實,同時要防範經濟存在“硬著陸”的風險。
“十二五”目標提出“平穩較快發展”,“十三五”目標則是“中高速增長”,客觀上存在潛在的增長速度下行,繼續保持7%的增速有難度。而通過開放型經濟走向全球經濟的中心大國,既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全會提出:“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這意味著,將借助對外開放平臺,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全球的資源都會被“請進來”到中國參與配置,而中國也將“走出去”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同時,還應著重統籌自由貿易區內外發展,重塑國內市場經濟體系和全球合理經濟體系,推進國際多領域互利共贏。
此前的五年規劃並沒有把創新單獨作為一種理念來論述,這次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意味著未來增長方式將進入一個生產率驅動的時期,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一項新研究稱,隨著勞動力和資本這些傳統生產要素增長放緩,創新是中國未來十年能否保持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2025年前,服務業和制造業創新活動對中國經濟每年的貢獻可能為1萬億-2.2萬億美元。為了獲得更穩定的增長,中國經濟需要更多地依賴消費推動。
雖然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感到擔憂,但中國消費者看起來似乎比較樂觀。調查發現,從實體店向線上購買的轉移將加速,84%的受訪者表示,未來六個月他們將增加網上購物。調查稱,這一決定受到價格、選擇範圍和便利性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不斷增長:今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增長8.4%(高於GDP的6.9%),在GDP中已占51%;消費率達58.4%。消費有望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人口紅利和改革開放,是中國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而近年來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讓企業苦不堪言的同時,亦弱化社會創新能力、降低消費能力,社會養老亦面臨巨大壓力。
人口政策的調整是此次五中全會最受關注的內容之一。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期間“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為了實現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的轉變,會議一方面放開了“全面二孩”政策直接新增消費需求,據測算,每年增加的出生人口估計最高在500萬-600萬,加上目前1,600萬左右的年出生人口,年出生人口峰值在2,200萬左右;伴隨著新生人口數量的增加,房屋、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內的民間和政府的投資都會成倍放大,因此在最開始的5-10年裏,每年可能額外增加2250億元的投入。將以上兩項預期數據相加,3000億元相當於中國GDP額外增長0.5%左右的水平。而根據中國社科院研究,中國父母把孩子帶大到16歲的撫養總成本平均已達25萬元,平均每年花費1.6萬,如果每年新增出生人口600萬左右,那麼將拉動1千億左右的消費市場。
全球市場主要擔心的已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速是否回落,而是增長質量是否提升,經濟轉型和改革是否取得新的進展。隨著“十三五”規劃細節的公布,更加開放和富有活力的中國經濟前景已然浮現出來。我們相信,步入發展新境界的中國將是世界之福。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