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
“習馬會”:兩岸關系發展的曆史性突破
发表于 2015-11-08 01:42 【本報社論】11月7日,臺海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在探討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民眾福祉等重大問題的同時,實質上也為臺灣當局換屆後的兩岸關系定下基調。
来源:本報社論
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在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臺海局勢出現了重大的積極變化,兩岸關系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曆史新時期,雙方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開創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兩岸關系在各個領域相繼取得諸多重大突破與豐碩成果,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效顯著,正得到包括廣大臺灣同胞在內的越來越多兩岸民眾的認同。
兩岸在政治領域的互信與互動為兩岸經貿合作創造了良好氛圍,兩會協商的積極成果和兩岸“三通”的實現為兩岸經貿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經貿規模持續擴大,合作層次日益提高,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悄然提速。大陸最近發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還專門提出要增進兩岸同胞福祉,讓更多臺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
近年來,政治因素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影響增大,加之兩岸關系的複雜性和敏感性,兩岸關系的結構性矛盾尚未解決,導致兩岸政治互信不足,政治關系相對滯後,加上受到諸多內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擴大兩岸交流合作,鞏固與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仍將面臨不小的挑戰。因此,如何增強政治互信、加快累積兩岸社會共識、共謀經濟發展,是需要兩岸長期努力的方向。
2008年以來,臺灣對外貿易波動幅度明顯增大,6年中年變動率從兩位數增長到負增長,高低相差超過50個百分點,2012年以來出現了連續的低增長。臺灣經濟是外向型經濟模式,外貿的頓挫造成了總體經濟的低迷不振,從企業來說則是盈利空間壓縮,虧損面擴大。而與此相對照的卻是民眾在經曆了數十年的經濟高增長後,對生活改善與社會福利的期望值大幅升高,兩者的脫節表現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直接結果就是因為島內工資水平增長率持續低於物價上漲率,對社會的不滿上升。
經濟增長的普惠性降低,拖累了執政當局的支持率。近一年多來,馬英九執政團隊已很難推動各項改革政策,連帶也影響到近年取得長足進步的兩岸經濟合作。2014年3月爆發的“太陽花學運”直接助長了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營阻撓兩岸合作進程的聲勢,嚴重遲滯了兩岸經濟合作的既定進程。隨著民進黨在2014年底島內“九合一”地方選舉取得壓倒性勝利,國民黨當局施政實際上已經處於半癱瘓的狀態。
盡管,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了最佳的結構性條件,但是,如果大陸不能顧及島內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在“反獨促統”戰略與經濟融合發展路徑上尋求創新突破,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乃至臺海政治局勢在2016年後出現倒退的可能性將增大。
多項民調顯示,臺灣民眾關於統獨的政策偏好相當穩定,在“統獨立場”方面仍然延續了“不敢獨、不願統、維持現狀再決定”的總體特征。臺灣民眾最大的關切,就是兩岸能否維持和平狀態、兩岸關系能否向前和平發展。
取道大陸是臺灣進入區域性經貿體系最近的道路。只有堅持“九二共識”、遵循“一中”原則,才能建立有序的常態化的兩岸關系,才能享受兩岸和平的紅利。為了更好地堅持“九二共識”,兩岸應當尋求進一步深化其內涵。大陸應秉持“兩岸一家親”,展現更大耐心和更務實靈活的態度,豐富、完善“一中框架”具體內涵,比如,可先商談“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並達成協議。可以討論兩岸治權互不否認甚至相互承認。
習近平曾說,“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最高領導人實現直接交流溝通,是兩岸關系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事,有望鞏固和發展“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系實現重大曆史性突破。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