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凯大使:中美关系需要“善良的天使”
发表于 2018-11-03 23:46(编者按)美东时间10月30日晚间,美国中国总商会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全国记者协会举行中美对话暨《善良的天使》观影活动。电影《善良的天使》由曾两次获得奥斯卡奖的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撰写剧本并执导,记录了那些跨越中美地理上的距离及各方面的差异,努力试图搭建中美友谊桥梁的人们的故事,旨在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用智慧、包容和前瞻性的思维来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影片预计于今年12月和明年1月,分别在中美两国首映。以下是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先生在活动上的致辞。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参加中美对话暨《善良的天使》观影活动,并在这里见到这么多新老朋友。感谢美国中国总商会组织本次活动,我也向所有为制作这部纪录片付出心血的人士表示敬意,你们的努力将为今天活动的主题——中美关系未来之路提供新的思路。
许多人对近期中美关系形势深感忧虑。在这充满挑战的时刻,中美关系的发展也许更需要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我们本性中善良的天使”。
但这些天使何处可寻?他们一直与我们同在。你们会看到,这部纪录片不仅采访了那些备受瞩目的政治领导人,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外交家,也把镜头更多对准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一位在中国学校教英语和橄榄球的美国退役海军陆战队士兵;
一位远赴美国帮助美国学生学习算术的中国珠算老师;
一位自掏腰包在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建立“中美友谊屋”的中国企业家。
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既平凡又伟大。平凡是因为他们与我们每天在街上看到的人没什么不同。伟大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很好地展现了两个文化迥异的国家间,人民如何能够找到共同点并相互理解,也因为他们就是中美两国人民不断发展的交流和友谊的缩影。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为何中美关系基础坚实,为何应对其未来充满信心。这并非由于他们有何前无古人之壮举,而是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在两国人民间架设桥梁,为人民交往做出贡献,从而使中美关系不断向前。他们就是中美关系中“善良的天使”。
几个月后,我们将迎来中美建交40周年。过去四十年中,双边关系得到长足发展,硕果累累,却也曾经历不少曲折。每当中美关系遭遇坎坷,前景受到质疑时,两国人民都在那里,默默努力,坚持不懈,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两国关系走出困境,继续向前。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弥合分歧,实现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开辟合作共赢的道路,使两国利益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
但近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形势让许多人感到不安。过去一年,我们听到很多消极声音:贸易战的威胁,主张战略竞争的声音,在南海的武力炫耀,甚至对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无端指责。竞争和对抗似乎成为我们未来道路的主流,人们不禁要再次呼吁“善良的天使”。有时,我们会想,“善良的天使”是否已经销声匿迹,亦或是否已被人性的阴暗面所掩盖?
观赏完这部纪录片,我相信各位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善良的天使”仍然存在。无论晴雨,他们总在那里。平凡而伟大的两国人民各尽其力,展现出友善、智慧和宽容,为中美关系的发展铺平道路。两国关系一帆风顺时,他们为其注入更大动力;而中美关系处于低潮时,他们坚定维系两国友谊,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
由奥斯卡和金马奖获奖团队历时4年打造的院线纪录电影《善良的天使》影片以亨利·基辛格博士回忆与周恩来总理关于中美差异的对话开场,集聚了全球知名学者、政要,包括另外两位美国前国务卿:詹姆士·贝克、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前北约最高司令韦斯利·克拉克、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中国的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超限战》作者乔良将军等。他们各自表达了对中美关系的期望、乐观的态度和谨慎的担忧,并认同增加中美之间共识和互信的深远意义。
同时,《善良的天使》还拍摄了一群为了彼此靠得更近而不断努力跨越两国之间地域和文化差异的美国人和中国人。他们中有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农民、工人、电影大亨、小城市的市长等等。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中美两国在各个层次和领域之间已经存在、并且可以实现更多的相互了解和学习,来加强彼此已有的纽带,缔结新的友谊。
影片由两届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执导,美国知名制片人William Mundell先生和金马奖获奖制片人韩轶女士联合制片。 柯文思生于英国,现居加拿大。知名导演,从事纪录片和剧情片创作40余年,拍摄足迹遍布全世界80多个国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包括4次奥斯卡提名、2座奥斯卡奖、16座艾美奖、5座有线电视杰出奖等。目前正在进行多个有关中国主题的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创作。
供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