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人民 大学北美“明德论坛”纽约举办
发表于 2018-11-06 16:53【中华商报记者陈俊婕纽约报道】2018年11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北美校友会在纽约地标性建筑洛克菲勒大厦举行北美明德论坛2018年会。今年“明德论坛”的主题为“新选择:从中美关系到量化投资策略”。
参加论坛并发表开幕致辞的有人大北美校友会会长吴亚锋、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教育处领事王文华、德勤税务合伙人马云霞、《北京周报》北美分社社长于淑均。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著名法学家王利明和Benimax Investment总裁李德顺发表了主旨演讲。
吴亚锋表示,这是2016年以来的第三次北美明德论坛。去年的明德论坛恰逢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但今年还是继续举办,因为“坚持是一种美德,要让‘明德’成为一种习惯”。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领事王文华说,纽约领区所管辖的美国东北部地区覆盖十个州,领区内的教育资源也尤其丰富,按照US News的排名,前十名的美国大学中有六所在纽约领区,在前五十名中占二十所,中国赴美留学生的三分之一都在纽约领区。他祝贺人大校友会明德论坛2018年会的顺利举行,也希望校友关心年轻校友、祖国和母校的发展,做好中美交往的民间大使,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当前的中美关系虽然有摩擦,但也揭示出两国之间尚缺乏足够的互信和理解,中美之间也依然存在差距,中国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扎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他鼓励美国的人大校友靠自己所能,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两国友谊、消除误解,并对中美的未来抱有信心。
论坛支持方、人大校友、Benimax Investment总裁李德顺也发表了主题演讲。李德顺从近年来美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当前美国各州的税收政策、房地产和房屋租赁市场的动向、以及国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偏好等方面分析了在当前中期选举将近、中美关系动荡的2018年的投资机会。
随后的两个分论坛分别为“中美经济关系解析与政策展望”和“新市场环境下的量化投资策略”。
第一个分论坛由91届校友、旧金山的QuantSpace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关宁主持,参加讨论的嘉宾有奥本海默基金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山泉、PhaseCapital 首席投资官朱宁博士、工银美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剑宇博士、大纽约地区清华校友会董事长仰文奎、以及几个月前因为两年前准确预测特朗普当选后对华政策而在网络“意外走红”的人大经济学教授、人大国发院研究员杨其静。发言嘉宾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为在场听众带来自己对中美关系的分析和看法。李山泉先生提醒,当下诸多对中美关系的分析和预测往往过于沉溺于己方视角,而忘了考虑对方怎么想;而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是“博弈论”的重要方面。杨其静教授则与参会者们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民营经济以及国内营商环境对整体经济发展影响的最新分析。张剑宇博士从中国近年来对外投资变化趋势以及受投资目的国政策影响、中外金融行业业态差异的角度谈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
第二个分论坛由Jstar Capital高级董事经理刘静主持,Welton Investment Partners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和投资组合经理蒋晓炜、LibreMax Capital联合创始人、曾任瑞士信贷次产证券化副总裁的徐幼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纽约金融风险服务部合伙人张锋、黑石公司的李向阳博士、PWP全球宏观基金创始成员、董事总经理岑鸣、以及AQR资产管理公司的谢磊博士参与讨论。主要的内容延续了去年论坛对于人工智能以及量化投资策略在金融和投资领域应用的讨论。嘉宾们的观点各异,从很多模型在封闭场景中“过拟合(overfitting)”、在开放的现实场景中却常常失效的现状提醒投资者,量化策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说到底也是统计学,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数学模型,一种非线性的统计建模方法,现在的应用有无人驾驶、图像识别和分类等,作为一种尚在发展当中的技术,有局限性也很正常。“人工智能”或者“量化”在近年的爆发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算力的提升以及大数据的可获取性,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也还在探索阶段,而现在很多媒体常把“人工智能”、“量化”过度“神化”、“迷信”,其实应当适当“去魅”,理性冷静地看待这一新兴热点。
(论坛现场)
论坛也为诸多校友提供了共叙同窗友情的机会,不少校友从各地赶来,参与热情令人感动。2018年恰逢中美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北美校友会还将和位于亚特兰大的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于12月15日举行特别活动,回顾两国关系四十年来的历史,分析当下的挑战和机遇,展望未来中美互动和全球格局。
(会场场景)
(Photo Credit:鲁焜,耶鲁大学)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