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环境权、健康权与职业健康权多维视野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发表于 2018-11-24 09:56【本报记者徐简上海报道】北京时间11月18日,由复旦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环境权、健康权与职业健康权:多维视野的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建国宾馆隆重举行。
全体合影
研讨会的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张梓太主持。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志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和全体与会者同仁表示欢迎。他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而随著经济的发展,大家更关注的是发展的质量以及对人民带来的福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及工作中给人带来了繁重的劳动及艰苦的环境,这种发展与人、与环境产生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关心...陆教授还介绍了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职能,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为应对国际人权外交,复旦大学开始了人权研究、教学和学生培养。90年代中后期,复旦大学与北欧国家的人权研究机构合作举办的多期国际人权研修班,进行人权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014年4月,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和中国人权研究会批淮的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从此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也成为了复旦大学人权研究、教育与培训的里程碑。作为培训基地的负责人,陆教授强调,这个培训基地是个平台,是跨学科和开放的平台,不限于复旦、华东、和上海理工大学的参与,他欢迎更多大学、研究机构积极地参与,欢迎有志于研究人权的各位积极参与!他也希望通过大家的真知灼见;碰撞及头脑风暴,产生新的火花、观点和理论,为人民服务。
蔡守秋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首先为大家演讲是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导师蔡守秋。蔡守秋教授作为中国环境权理论研究的先驱,自上世纪80年以来,一直从事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国际资源法律和政策、可持续发展法和政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参加中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10多项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和立法起草研究工作。曾主持、承担过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六五”、“八五”、“九五”规划法学重点项目等。蔡教授演讲主题为:环境权理论和实施的新进展。他从环境权立法回顾、环境权实施概述及环境权是一项新型权利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社会关系的反映和法定化,是自然权利和环境道德的法定化。在将环境权理解为人的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环境权理解为人与自然或环境的共同权利,不失为环境权理论的一个特色。他主张的环境权包括个人环境权,单位环境权和国家环境权,同时借鉴了人类环境权和自然体环境权学说的合理成分。
会议现场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梓太也为大家分享了他的演讲《结构性问题:我国环境立法中的“三农”视角》。他从农业、农村、农民 “三农”所面临的结构性环境问题,秸秆燃烧现象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以及早期环境立法对“三农”问题的忽视,从环境立法的嬗变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废法》的出台,“三农”问题在环境立法中的定位,中国长期的历史梦魇的“三农”问题到目前的逐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但是,针对有些人认为大城市的污染严重,还是要回老家去的想法,张教授认为没有回得去的桃花源,奉劝大家千万不要逃离北上广,因为北上广有比较严格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
记者王克勤的演讲则是围绕著“大爱清尘与农民工职业健康”。作为一名调查记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探访了无数的尘肺农民家庭,得到大量第一手资料,许多案例和数据表明,中国早期经济飞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在那个阶段致许多农民工得尘肺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一个人得病全家遭殃,以至于离婚、出现寡妇村等现象。王克勤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大爱清尘·寻求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是专项救助中国600万尘肺病农民,并致力于推动预防和最终消除尘肺病的公益基金,这是为了捍卫更多的普通人的权利和尊严,为了拯救更多生命,守护和捍卫更多农民工的生命的权利,守望和守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经过几年的努力,截止2017年底,大爱清尘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设有18家定点合作医院,还为“尘肺农民筹建康复站”,计划未来三年内,在全国尘肺农民集中地区,建立10家康复中心。不仅如此,王克勤带来其大爱清尘一直奔走在救助尘肺农民兄弟的路上,并在救治、助学、助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大爱清尘创始人王克勤继2016年获得年度公益人物奖之后,2017年度再次获得由中国公益年会所颁发的2017年度公益人物奖。
学生和专家合照
对于前几年“开胸验肺”维权故事的主人翁张海超也到了会议现场。对于他的经历,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听他娓娓道来事件的来龙去脉,十分感人和感慨。赵海超戴一副眼镜,咋一看,怎么看也不像农民工且是得过严重尘肺病的农民工。正如张海超自己所说,今天能坐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他的人生是幸运的,因为与他一样得这种病的人,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即便在世的,不少还在与病魔抗争。他出生在河南一个小乡村,改革开放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太大的环境变化,但靠出卖劳动力的成人可以离开老家去异地找活干。他没有太高的文化,只能找到一家污染严重、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那家工厂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由于当地监管不严、对于员工的保护措施不力、没有提供标淮工作环境及未能提供除尘设备防护,致使许多类似工厂的个人接触大量粉尘而得尘肺病,特别是他当时认为事关自己和工友生命的大事,他开始走上了艰辛的维权路。对于“开胸验肺”,张海超并不后悔,他表示如果当年不这样难道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好在中国《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有了新的规定,对那些身患尘肺病的病友无疑是个福音。
上海肺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卞陆琴则为与会者解读了《尘肺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并在研讨会之后给大家分享了尘肺病为2018年新增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中国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医保局四部门联合发文,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
夏善晨与王克勤记者(右)
作为较早参与中国环境与资源法研究和教学的教授、美中国际商务高级研究院院长夏善晨也应邀参加本次研讨会,他在互动和与记者的交谈中表示: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中国,有学者共同探索的公民社会的环境权和健康权问题,是中国社会普遍提升法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其实质是人权的具体表现,也是经济社会的伦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环境友好和善意体现的劳资关系,共同解决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文明发展,具有中国的法治社会从经济制度法向社会制度法的转型意义。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