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业创富
一個保險經紀人的隨想(二)
发表于 2008-03-08 00:00 “這是保險市場上最新最熱門的產品”,“保證市場最低價,歡迎比價”, “99%的人買貴了人壽保險”等等,您可能在媒體中經常見到此類保險產品的推介。
来源:徐海峰
若您還從未擁有保單,可能會心動打聽一下,若您已擁有不少保單、年金等,心中又可能會嘀咕:我的保單會不會買貴了,產品過時了?
若上述的廣告對您還是有影響的話,坦白而言,您還不是一位明智、成熟的金融類服務顧客,但這當然不是您的錯,而是某些公司及代理人的市場策略及行銷方式在不斷誤導消費者,使大眾在誤導中似是而非。
對保險代理行業的定位,本人認為是專業性很強,而且是針對個人、家庭或企業的具體狀況作出客觀分析從而擬出合理化建議的顧問角色。
與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看齊的專業化行業。
用某單一產品、用所謂最低價去做銷售推介對不對?當然不對,例如:如果您偶然微疾去醫生診所問診,而您的家庭醫生二話不說馬上開具處方,叫您去吃市場上最熱門的藥品,請問您敢吃嗎?同樣,當保險代理人與您還未有充分瞭解溝通的情況下,不停地做他認為最熱門產品的推介,就像不問症而開藥的情況,請問您敢接受嗎?
筆者也有在媒體中作一些形象廣告,不少客人打電話來直接詢問:50萬30年人壽保險價格是多少?醫療保險多少錢一個月?年金現時利率是多少?本人是不敢冒然報價以免誤人。
因為我深深知道,作為一名保險代理人,不是在打價格戰,而是從事著為家庭、企業等提供充分保障的高道德標準的行業。
一位素未謀面的顧客,請問您為什麼需要人壽保險?為什麼是50萬保障?為什麼是定期保障?為什麼是30年期限?太多的為什麼,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每位客人我們都要約一個面談,作出充分的瞭解(Fact finding)無論是客人或保險代理人都不要陷於產品及低價格的迷思中,而要建立瞭解需要及提供解決方法的互信關係。
例如有一位客人,向筆者瞭解一種投資型人壽保險的優劣,而在交談中得知:客人是一位年已五十的中年未婚女士,既無子女又無他人負擔。
當然本人可順勢向客人推薦各類人壽保險以達到銷售的目的。然而經分析發現她目前是沒有購買人壽保險需要的(當然日後結婚可能會有),相反積蓄退休金更為重要,所以本人會建議客人在公司的401K計畫或個人退休計畫上多做儲蓄。
有部分理財顧問強烈建議人壽保險只選擇定期保險,其他都不做考慮,這樣亦是有失偏頗的。最簡單而言,一個客戶家庭要做遺產規劃,並用人壽保險作百年後支付遺產稅的工具,那麼請問最長為三十年的定期人壽保險能達到這個目的嗎?
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作出具體的分析,並沒有絕對好的建議、絕對好的產品,因為也許這能並不適合您。
最後作一個比喻:您未來的需求就是要達到的目的地,而金融產品是去往目的地的工具,就像小汽車、摩托車及自行車,選擇哪一種工具,完全視目的地的遠近及費用等來考量,同您信賴的專業代理人商量,做出的判斷可能會更明智。
徐海峰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