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动态
沒有最狠、只有更狠:北京樓市調控深陷多方博弈
发表于 2010-12-08 18:44 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開發商普遍錢緊的情況下,資金監管政策有望成為高房價的“最後一把稻草”,迫使開發商降價促銷。 【本報綜合報導】12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資金監管政策在北京實施,此外,北京市商品房預售方案管理新規也於同日執行。
来源:本報綜合報導
上周,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測的35個城市中,有17個城市樓市成交量上漲。重點城市中,北京、杭州等7個城市成交量環比上漲,其中,北京受保障性住房成交影響,漲幅最大,達62.39%;重慶、杭州漲幅超過了30%。成都、武漢和廣州成交面積均環比下跌,其中成都、武漢跌幅較大,在35%以上。
11月北京二手房交易量創7月來新高
根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網簽數據顯示:11月全市二手房住宅網簽總量為16805套,相比上月上揚了18.66%,創下了4月政策調整以來的新高。11月月末最後一天日成交量還突破了千套大關,為過去61天來日成交的最高值。
作為2010年的最後一個月,買賣雙方在政策的高壓控制下仍然保有較高的購房熱情。一方面今年北京市軌道交通延展和逐步完工通車的消息充斥著人們的視線,京城軌道交通的網格幾乎遍及各個區位。大興線、亦莊線、房山縣、昌平縣和順義縣將在明年年初陸續開通,這不僅彌補了先前欲選購遠郊地段購房者的疑慮,還在潛移默化中淡化了遠郊區縣房源的地段因素,其價格優勢和交通雙方面的保障擴大了購房者的置業版圖,有望促進郊區域成交量出現上漲。此外,目前整體經濟的通脹速度並未出現明顯放緩。雖然工信部、發改委、國務院等相關機關部門相繼制定推出價格管控條例,但是市場中的加息預期依舊強烈,不排除年末可能再度加息。再考慮到營業稅的臨時優惠期限將至以及首套貸款利率8.5折的優惠政策也或將終結,年底的二手房市場中可能會因為政策的變化引發一輪新的交易高峰。
11月北京房租創全年新高
從過往幾年市場狀況來看,11月的北京市租賃市場多處於成交量、價齊降的市場淡季之中。但綜合本月租賃市場的表現,除成交量再度出現小幅下滑以外,市場中的租金水準卻悄然之中創出了全年的高點。
從市場中的各項數據指標來看:北京租賃市場目前處於市場交易淡季,業主房源供應持續上升,但客戶需求卻出現萎縮,交易活躍度相對較低。值得關注的是,本月市場中的平均成交均價卻創下了今年以來的新高,這在過往的幾年中極為少見。從過去的7年市場走勢來看,也只有在09年年末出現了與現在類似的狀況。
狂炒概念 燕郊再造樓市泡沫
冬日蕭條的景象並未影響不斷升溫的燕郊樓市。和幾年前一樣,開發商依然把大北京和地鐵的概念當成炒作資本,不斷釋放利好消息,而這次被打動的不僅是北京的購房者,也吸引了遠道而來的河南、山東、內蒙古的購房者。
在開發商的描繪中,燕郊將升級為一個地級市,未來市政投資額將達到200億元,而且還將有輕軌與北京對接。在這樣的炒作下,燕郊樓盤11月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漲價,短短20天內,燕郊房價直逼萬元大關,已回到年初高點,上漲了近千元。在燕郊樓市上漲的背後,一條利益鏈浮出水面,開始不斷地為房價上漲製造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利好消息。
高房價或遇“最後一把稻草”
由於政策實施以專案辦理預售許可證的時間為准,許多開發商加緊推盤,紛紛趕在12月1日前入市。
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數據顯示,11月預售期房住宅專案達到了43個,提供房源總套數達到了12732套,環比分別上漲了186%及157%。期房住宅總成交量達到了10107套,繼9月以後調控期再次突破萬套,環比10月上漲了46.6%。
但公眾最為關注的房價卻未見下調。據鏈家監測的130餘個期房專案來看,11月期房的成交均價是21258元/平方米,較上月上升3%。
北京聯達四方總經理楊少鋒認為,限購令已經使得銷售低迷,而預售款監管一旦全國推廣,整個房地產行業將面臨近十年來最大的危機,“沒有做好準備的房企,資金鏈斷裂將在所難免。房價大幅下跌、爛尾樓頻現或許將再次大規模出現。”
針對預售資金監管新規,中經聯盟秘書長陳雲峰認為這可能是“壓低房價的最後一把稻草”。“因為說一根稻草太輕了。據我瞭解,現在缺錢是開發商的普遍狀態,70%的公司已經是長期負債經營,因此實施資金監管,應該說非常明確地逼迫開發商降價促銷。”陳雲峰預計,考慮到政策效應的滯後性,今年年內未必顯現,明年5月入市高峰將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副主任葉向忠接受採訪時表示:“資金監管對房價的作用是間接的,徵收土地增值稅更為直接。”
據悉,今年5月底至6月初,國稅總局等部門接連出臺多個關於徵收土地增值稅的通知,明確“除保障性住房外,東部地區省份預征率不得低於2%”,而且按照四級超率累進稅率(最低30%,最高60%)核定徵收,也就是說,開發商漲價過高反而得不償失。但政策頒佈至今,尚未聽聞實際徵收的案例。


推荐阅读
本类热门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