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4年09月16日
除了“卷出去”,中国经济还能从哪获得动能?
2024-07-02 11:23:37
来源:财富中文网
浏览量:1451
字体:
点击听新闻

夏季达沃斯上,关于中国经济的双线叙事。

每年初夏,世界经济论坛(WEF)在中国举办的夏季达沃斯,都是中国领导人向外部世界描绘中国经济前景,传递信心的时刻。

今年也不例外。李强总理几天前亮相大连,在第十五届夏季达沃斯上重申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5%的目标,并且在公开和闭门场合都强调了他对中国经济蹚过难关、重返快速增长的信心。

然而,连年参会的嘉宾不难发现,今年论坛上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讨论,气氛明显不似去年乐观。

去年此时,夏季达沃斯在因疫情停办三年后首次回归线下,许多外国嘉宾也在疫后首次重返中国,人们纷纷预测在全面告别疫情管控后,中国产业将迅速重返国际市场,国内需求将报复性反弹,经济增速将大幅回升。然而这一预期很快被证明落了空。

今年论坛召开之际,中国经济正是内外承压。内部,房地产依旧低迷,股市不振,需求不足;外部,地缘政治紧张,欧美多国对华“脱钩断链”,一边限制高新技术流向中国,一边对中国公司与产品竖起层层贸易壁垒。

尽管论坛上话题丰富,有大量场次讨论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与能源革命,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将如何影响中国的增长前景,成了台上台下的最大焦点。

在多场关于中国经济走势的圆桌中,有两个问题反复出现:中国能否成功更换增长引擎,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取代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作为主要驱动力?这一“换挡”进程,会不会因为地缘政治与贸易纷争而受挫?

对于这两个问题,论坛上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双线”叙事:偏乐观者看好中国供应侧的强大韧性,偏悲观者担忧的则是需求端的无力。

前者认同中国政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说法,认为中国应当利用AI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并在价值链上继续爬升,这将使得中国扩大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令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大到世界无法说不。

后者则认为,中国不能忽视别国对它“产能过剩”的担忧,各国都有保护本国产业和能源安全的需要。因此,相比于继续将大量投资导入这些产业,“卷完国内卷国外”,中国更应该着眼于提振内需。如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Eswar Prasad就说:“中国人总是非常善于生产,却不善于消费,这是为什么?”

中国企业“卷出去”遭遇壁垒

事实上,随着房地产市场熄火,中国经济已经更换了发动机。以电动车、太阳能和锂电池等出口“新三样”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在2023年贡献了中国GDP增长的40%,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引擎。

这一年,“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中国供应了88%的太阳能板、11%的锂电池、28%的电动汽车。

与上一轮中企出海不同,中国新能源产业眼下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产能和价格上,更体现在技术与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上。比如在光伏行业,中国产能占到全球八成以上,几乎每两年就主导一次大的技术升级,让国外企业望尘莫及。在造车业,海外车企要从零做出一辆车来,依然需要31个月以上,而中国电动车行业已经把速度加快到了18个月以内。难怪一些中国产业出海时,已经喊出了要“降维打击”国外对手的口号。

这无疑加剧了外部世界对中国“绿色浪潮”的忧惧。2024年初《经济学人》杂志的一期封面很好地传递了这种情绪:一组中国电动汽车如彗星般拖着闪亮的尾巴,从外太空迅猛地砸向地球,配图文字是:“中国电动车发起猛攻”。

这个封面也预示了欧美即将采取的反制措施。5月,美国宣布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100%的进口关税。紧接着,欧盟决定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最高48%的关税。

在夏季达沃斯上,一种声音着力为中国产业辩护,批评欧美保护主义,认为中国在新兴领域通过价格更低、技术更好的产品,创造性地破坏旧产能,并引领全球能源转型,何错之有?

但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中国企业已经走到了从“溢出”到“付出”的时刻,不能仅仅把海外市场当作卖货目标,也要考虑当地人的就业需要,赋能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金刻羽在论坛上说,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领域的转型比其他国家早得多,优势明显,但中国这些产业应当被视作世界供应链的一部分,它的崛起将带动目标市场一起进步,“中国公司已经在欧洲大量投资,技术的流向和几十年前发生了逆转,正在从中国流向欧洲。”

被忽略的“全球南方”

论坛上还有另一种声音,呼吁中国企业在努力征服欧美市场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也即低收入国家,并且在这些地区,中国企业更应承担起“赋能者”的角色,不仅仅是把当地当作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来源地,而是要帮助当地开启工业化进程,这为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市场,更是民心与尊重。

独立气候和能源智库Ember上月发布的一份关注中国“闲置光伏产能”的报告呼应了这种看法。这份报告发现,从2024年到203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的产能预计将达到7,310吉瓦(GW),而在同一时间段内,全球部署量预计将仅为3,473吉瓦,不及产能的一半,两者之差即“闲置”产能。

鉴于80%的太阳能制造产能来自中国,报告建议,中国将这些闲置产能更多部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南亚和加勒比等“全球南方”,向这些地区提供廉价产品、技术和投资,帮助当地建设电力基础设施,参与政策规划并提供培训。这不仅可以让中国光伏产业保持其工厂的运营和就业,直到全球需求自然跟上供应,还能帮助全球6.75亿缺电人口用上电,为中国企业赢得世界的尊重。

“全球南方国家都在寻求来自中国的产品、来自中国的技术和与中国的合作,”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Aparna Bharadwaj在夏季达沃斯上说,“这是我对中国依旧乐观的原因。”

关键还是内需

尽管地缘政治和贸易壁垒无法挫败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决心和能力,但也有很多人指出,这一轮出海背后,一个很大动因是中国内需不足,而没有内需支撑的增长难以持续。

金刻羽教授认为,中国的确在把“旧基建”变为“新基建”的过程中,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房地产还会长期作为支柱产业存在。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5月,中国零售总额增长3.7%,超过4月涨幅,显示消费者信心有所回升,但这一数据难以抵消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尽管各地接连推出房产救市政策,但70个一线城市5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还是环比下降0.7%,连续第11个月出现环比下跌,甚至创下了自2014年10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康奈尔大学的Eswar Prasad教授强调信心的重要。他认为中国政府需要发出更明确的信号,让私营部门重焕企业家精神,让普通百姓确信他们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

“最近两三年的一个挑战是,人们从中国政府在互联网、医疗和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政策中得到一种感觉,就是中国政府似乎不像过去那样支持私营经济部门了,但不论是就业还是创新,都需要来自私营部门。这并不表示政府需要亲自下场,让资本流入私营部门,但它应该创造一个更好的金融监管环境,让市场来做这件事。”他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指出,中国将在7月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发布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举措,重点是“将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真正交给市场来配置、市场来定价”。

金刻羽教授认为,中国的下一步增长取决于能否内外兼具——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聚更多的全球化能量,“让中国继续对企业开放,让世界继续对中国开放”。(财富中文网)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