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10月12日
李红律师拆解“财产赠与密码:加州置产、家庭转让别踩坑
2025-10-13 04:13:38
来源:中华商报记者逸浚洛杉矶报道
浏览量:743
字体:
点击听新闻

对华人家庭而言,懂一点家庭法、签一份明白纸,不是对亲情的冒犯,而是对幸福的兜底。愿每个华人家庭都能在“法律”与“人情”的平衡中,把日子过成真正的“稳稳的幸福”。


当一艘艘承载着“美国梦”的航班落地加州,无数华人新移民带着积蓄与期待,在这里购置房产、经营家庭——有人在尔湾安家,有人在蒙特雷公园市创业,以为“房产过户”“财产赠与”是亲情与信任的证明,却没料到,一次看似“方便”的家庭内部转让、一份被定义为“合法赠与”的文件,竟会让多年的家庭规划付诸东流,让亲情在法律纠纷中变得岌岌可危。

近日,美国北京联合会常务理事长李红律师结合最新真实案例,进一步解读加州“家庭财产赠与”“家庭法法院(Family Court)”的核心规则。她的分析,不仅精准刺破华人“以情处事却无视法律边界”的普遍认知误区,更以一个个残酷的案例撕开真相。
“家庭赠与”不是“人情往来”,是“法律契约”
“很多华人觉得,‘一家人转个房产、给笔钱,签个文件只是走形式’,但在加州法律里,这不是‘形式’,是‘契约’。”李红律师补充的案例,撕开了“家庭信任”的残酷现实:一位老父亲为了再婚,将名下房产转给小儿子,本以为是“暂时安置”,却在20年后想重新分配财产时遭遇阻碍:小儿子愿意配合,但小儿子的配偶坚决反对。“这不是儿子不孝,而是法律不认‘口头约定’。”李红律师解释,“一旦房产以‘赠与’形式完成转让,且过了多年没有争议,这份赠与就成了‘既成事实’,再想追回,几乎不可能。”更典型的是“父母头款”的纠纷:小夫妻买房时,父母出了首付,为了贷款方便,这笔钱被登记为“礼物赠与”。可离婚时,一方主张“这是父母送我们的钱,属于共同财产”,另一方却想证明“这是父母借给我们的,要还”。“最后闹到家庭法法院(Family Court),双方为了举证‘是赠与还是借款’,耗尽时间精力,劳民伤财。”李红律师说,这类案件在华人家庭中屡见不鲜,看似是“亲情帮助”,却因法律定性模糊,成了离婚时的“战争导火索”。
合法赠与“给了就没了”,欺诈误导是唯一突破口
“客户总问我,‘万一被骗了,能不能把财产要回来?’”李红律师的回答很明确,“如果是合法的、无争议的赠与,要回来的概率极低;只有证明‘被欺诈、被误导’,才有一丝可能,但这个‘证明’,非常困难”。她经手的夫妻财产案中,曾有男方因信任妻子,将共同房产以“赠与”形式过户到女方名下,事后发现妻子早有离婚打算。“男方想证明‘被欺诈’,但法院要看‘过户时是否存在故意隐瞒、胁迫’的直接证据。口头说‘被骗了’没用,必须拿出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硬货。”李红律师强调,加州法律保护“契约精神”,哪怕是夫妻间的赠与,只要文件合规、时间够久,“给出去的财产,就像泼出去的水”。
家庭法法院(Family Court):华人最容易“想当然”的战场
“很多华人以为‘离婚分财产’是‘婚姻法’管的,其实加州叫‘家庭法法院’(Family Court),管的不仅是离婚,还有子女抚养权、财产分割、家庭赠与纠纷……”李红律师特别指出,这个法院的“细节地狱”是华人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比如“父母头款”的案子,法院会抠“每一笔钱的流向、每一份文件的表述”:父母转钱时的银行记录、贷款公司的文件说明、小夫妻的聊天记录……“双方为了证明‘是赠与还是借款’,要请律师、调证据、出庭辩论,整个过程漫长又昂贵。”李红律师见过太多华人家庭,本来只是“分财产”,却在家庭法法院的细节博弈中,把亲情和积蓄都耗光了。
给华人家庭的忠告:“先讲规则,再谈感情”
李红律师的建议,戳中了华人“重情面轻规则”的痛点: 家庭内部转让财产(给子女、给配偶),务必签《赠与协议》并明确“是否可撤销”“财产性质是否改变”;父母出首付时,优先选择“借款协议”而非“赠与声明”,哪怕要多走些流程,也别给未来埋雷;任何财产变更前,先咨询家庭法律师,把“口头约定”变成“书面契约”——这不是“防着家人”,是“保护这个家”。
“你们来美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是为了在家庭法法院里耗几年。”李红律师的话很实在,“家庭和睦的前提,是先把‘规则’讲清楚。别让一时的‘不好意思’,毁了几代人的安稳。”在加州这片土地上,“美国梦”的底色是“规则意识”。

对华人家庭而言,懂一点家庭法、签一份明白纸,不是对亲情的冒犯,而是对幸福的兜底。愿每个华人家庭都能在“法律”与“人情”的平衡中,把日子过成真正的“稳稳的幸福”。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