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10月29日
重塑与赋能:十五五时期金融使命与航向
2025-10-29 13:12:39
来源:中华商报特邀撰稿人张学跚
浏览量:724
字体:
点击听新闻

“十五五”时期的中国金融,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从结构到功能的深刻蜕变。对于每一位金融从业者、每一家金融机构乃至每一位市场参与者而言,这既意味着告别旧有路径依赖的阵痛,更预示着在新价值锚点中寻获机遇的广阔蓝海。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五五”时期,中国金融体系正站在一个深刻的转型节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蓝图,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更对金融力量的激活与引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昔日追求规模扩张的“主角”光环正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新定位,其核心使命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滋养新质生产力,并在波澜壮阔的全球竞合中,重构自身的价值坐标与叙事逻辑。

一、形与势之变:金融定位的深层重构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回望新中国金融七十余载历程,其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从计划经济的血脉疏通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弄潮,再到融入全球体系的疾速航行,金融在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演进。然而,当下我们面临的,并非又一个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十四五”的收官与“十五五”的启幕,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新阶段。与之相应,金融的深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追逐自我循环膨胀的“内卷”,转向支撑实体经济运行的“外溢”与“赋能”。这意味着,金融业曾经依赖的高增长、高回报”路径已然行至尽头,任何“熬过冬天便能重现辉煌”的幻想都必须抛弃。金融的核心任务,不再是自身的体量增长,而是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其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性。这种定位的转变,要求全行业进行一场深刻的存量结构性改革,其痛苦与挑战不言而喻,但亦是迈向更健康、更可持续未来的必由之路。

二、破与立之策:功能深化与服务实体

“十五五”的金融叙事中,“功能深化”居于首位。金融的力量必须精准滴灌至国家最需要的领域。

锚定国家战略: 金融资源需要优先配置于十五五”规划所确定的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安全能力提升等关键方向。这要求金融机构具备更强的战略眼光和产业理解能力,从传统的抵押品崇拜、周期行业偏好,转向对技术前景、商业模式和团队能力的专业判断。

滋养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金融体系必须为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持。这包括:发展壮大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为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雪中送炭;畅通多层次资本市场通道,特别是深化科创板、创业板以及上交所、深交所、香港联交所、北交所、澳交所改革,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创新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同时支持RBF模式助力消费企业穿越周期,破解轻资产科创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做好“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精准勾勒了未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它们共同指向了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与未来增长点。写好这“五篇大文章”,要求金融业在业务流程、产品设计、风险管控乃至组织文化上进行系统性创新,其绩效考核亦将更多地向经济社会综合贡献度倾斜。

三、内与外之衡:筑牢安全底线与扩大制度型开放

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安全”与“开放”的动态平衡。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是“十五五”时期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重点领域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如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稳健性等。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压实各方责任,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性与有效性,对风险“时时放心不下”,对隐患“抓早抓小”,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十五五”时期,中国金融力量将更深入地融入并试图重塑全球金融格局。这要求我们: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债务处理等新兴领域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稳慎中前行,拓展其在国际贸易、投资、储备中的使用,逐步减少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

应对全球金融波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经环境和潜在的金融动荡,中国金融体系需具备更强的外部风险抵御能力和跨市场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制与治之要:提升治理能力与迈向金融强国

金融功能的发挥、安全的保障、开放的推进,最终都依赖于高效的“治理”。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厘清“三会一层”职责边界,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和监督机制,防范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

强化金融监管效能: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消除监管空白与盲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监管的科技赋能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

构建金融强国之基:所有金融工作的最终指向,是“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内涵,不仅在于市场规模和机构体量,更在于其服务本国现代化建设的效能、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其金融体系的韧性与稳定性、其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这要求整个金融行业具备更高的格局观,将自身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之中。

“十五五”时期的中国金融,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从结构到功能的深刻蜕变。对于每一位金融从业者、每一家金融机构乃至每一位市场参与者而言,这既意味着告别旧有路径依赖的阵痛,更预示着在新价值锚点中寻获机遇的广阔蓝海。未来的金融竞争力,将更深刻地根植于风险管控的稳健、与实体经济共生的适配性,以及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所创造的真实价值。唯有主动求变、深度转型,中国金融方能不负时代所托,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竞合的壮阔征程中,书写下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

      作者:张学跚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华商报特邀撰稿人;兼任:内蒙古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内蒙古金融网创始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环球影响力智库研究员;洪略全球智库(HLC)特邀高级研究员;内蒙古宇航人沙产业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