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09:27:30
浏览量:674
《AMAL | HOPE》已在旧金山、伦敦、哥本哈根、特拉维夫及洛杉矶等地放映,感动无数观众。影片将于2026年1月10日在洛杉矶Zipper Hall举行特别场次,届时Duo Amal将现场演奏,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音乐体验。

美西时间11月8日至11月9日,在2025年巴厘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纪录短片奖”的中美合拍纪录片《AMAL | HOPE》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音乐学院(UCLA Herb Alpert School of Music)、帕萨迪纳施坦威艺术厅(Steinway Piano Gallery)和橙县宝尔博物馆(Bowers Museum)举行特别放映暨钢琴音乐会,在众多专家学者与纪录片影迷中获得如潮的好评。
该片由美籍华裔导演赵硕(Eros Zhao)博士执导,美国Templux制片公司与北京时代光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总出品人为好莱坞著名投资人米拉·莱杰(Mira Ledger),制片人为好莱坞著名制片人玛丽亚·吉亚奇诺(Maria Giacchino),联合制片人为北京时代光影董事长王锦(Jin Wang)。这支强大的幕后团队确保了影片从创作到制作的国际一流水准。
在当今分裂与冲突频仍的世界中,这部独特的纪录短片以音乐为桥,传递出超越国界与信仰的和平与理解之声,并凭借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与深刻的人文关怀,在具有奥斯卡认证资质的巴厘岛国际电影节上荣膺"最佳短纪录片奖"。这不仅是对影片质量的极度肯定,更标志着其已跻身世界顶尖纪录片行列,冲击奥斯卡之路势头强劲。
《AMAL | HOPE》以巴以冲突为背景,通过音乐、友谊与跨文化交流,讲述了以色列钢琴家亚伦·科尔伯格(Yaron Kohlberg)与巴勒斯坦钢琴家比沙拉·哈罗尼(Bishara Haroni)共同组建“希望二重奏”(Duo Amal)享誉国际的传奇历程。组合成员为以色列钢琴家亚伦·科尔伯格(Yaron Kohlberg)与巴勒斯坦钢琴家比沙拉·哈罗尼(Bishara Haroni)。
“Amal”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希望”,影片通过他们的音乐旅程展现了艺术如何跨越文化与政治壁垒,成为连接与和解的桥梁。两位音乐家以古典乐为共同语言,冲破根深蒂固的社会隔阂,奏响关于团结、坚韧与艺术救赎力量的乐章。影片记录了他们从初识到长期合作的心路,以及如何在政治紧张的环境中,以音乐化解隔阂、奏响共鸣,更展现了这段跨越民族藩篱的琴声如何感动全球观众。

故事始于以色列。比沙拉浸润在巴勒斯坦文化中,年少时因一场钢琴演奏与古典乐结下不解之缘;亚伦九岁便以天才之姿登台,早早成为以色列乐坛闪耀国际的新星。尽管1980-90年代的政治阴云笼罩着他们的成长岁月,两人截然不同的背景却在音乐热忱与艺术共鸣中碰撞,迸发出延续一生的友谊火花。
这段音乐奇缘始于2008年一场偶然。亚伦邀请比沙拉共同参演以和平为主题的音乐会时,两人在琴键间迸发的惊人默契——以及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反响——促使他们正式将"希望二重奏"作为毕生事业。在柏林同住的公寓里,他们每日潜心打磨琴艺,长达十小时的练习成为常态。这种高强度的合作既需要调和文化差异,又推动着彼此成长,最终孕育出超越舞台的深厚默契——他们不仅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语言",更在生活里筑起相互理解的桥梁。
在耶路撒冷这片饱经政治动荡与暴力阴霾的土地上,纪录片深刻展现了比沙拉与亚伦的琴声如何化作穿透黑暗的曙光。影片通过两位钢琴家及其家人的真挚访谈,以细腻的叙事手法,呈现了《AMAL | HOPE》在这个充满纷争的地区缔结音乐纽带、播撒希望种子的非凡历程,向世界传递着艺术治愈心灵、弥合分歧的永恒力量。
一些专家观看影片之后表示,《AMAL | HOPE》不仅是一部展现音乐才华的纪录片,更是一曲关于希望、爱与人类共鸣的动人诗篇。该片深刻诠释了艺术如何成为和平的催化剂与和谐的桥梁,以其独特的视角唤醒我们对共同人性与未来希望的思考。

荣誉加身的赵硕博士出生于中国,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主修中国画,后赴美深造,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并曾任教于该校;同时取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国艺术史硕士与台湾实践大学艺术管理博士学位。
作为横跨影视与音乐领域的创作者,赵博士长期致力于通过古典音乐与电影音乐会的制作,构建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的对话空间。他与史密森学会、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丹佛艺术博物馆、施坦威钢琴公司等机构合作创作多部艺术纪录片,作品屡获国际奖项,包括荣获2024年奥斯汀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提名及多项国际电影节大奖。除影像创作外,他还是中国书画与佛教艺术的研究者与传播者,曾将导师傅申博士的经典著作《鉴赏学研究》首次译介至中国,推动中西艺术的学术交流。
赵硕还长期策划古典乐与电影音乐演出,以跨界的艺术实践串联起视觉与表演艺术的世界。正是这份对艺术跨界表达的执着追求,促使赵硕博士在获悉这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后,毅然决定用影像记录这段跨越民族与信仰的音乐传奇。最终呈现的这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向世人证明:音乐的感染力从无边界,而追求和平与希望的信念,永远是人类最崇高的共鸣。
赵硕对古典音乐与视觉艺术跨界表达的深刻理解,使得《AMAL | HOPE》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曲动人的视觉交响诗。影片以细腻的影像语言和真挚的访谈,呈现了这段跨越民族与信仰的友谊,展现艺术在动荡世界中化解仇恨、唤起共情的力量。
“音乐没有边界,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赵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即使在最动荡的时代,理解与希望依然可以被听见。”
在UCLA音乐学院Lani Hall 剧院和在帕萨迪纳施坦威艺术厅放映的两个晚上,钢琴家比沙拉·哈罗尼(下图右二)亲临现场献上独奏演出,他细腻的演奏与真挚的情感赢得满堂掌声。导演赵硕(下图左二)与制片人玛丽亚·吉亚奇诺(下图右一)登台与观众交流,分享影片创作的灵感与心路历程。
两晚现场交流的主持人分别为:UCLA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亚洲语言和文化系、电影系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上图左一),曾任台湾金马奖等多个电影节评委,也出版过多部关于中国电影的研究著作;好莱坞著名作曲家、音乐人杰夫·克瑞卡(Jeff Kryka)博士(下图左一),曾参与《星球大战》《侏罗纪世界》等电影配乐)。两场对谈交流都非常精彩热烈,并由多位观众参与,与主创团队探讨音乐、艺术与人性之间的共鸣。

赵硕在交流中表示:“我们不是要提供答案,而是用音乐去倾听、回应和理解。音乐有时复杂、有时不协和,但总能在某个瞬间实现完美共鸣——就像他们的故事。”
《AMAL | HOPE》已在旧金山、伦敦、哥本哈根、特拉维夫及洛杉矶等地放映,感动无数观众。影片将于2026年1月10日在洛杉矶Zipper Hall举行特别场次,届时Duo Amal将现场演奏,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音乐体验。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