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关系,承载着远超双边范畴的战略意义。全球都在期待,中美两国能够超越“情绪对抗”的陷阱,跳出“博弈升级”的怪圈,早日回到理性对话、务实合作的轨道上来。
中美关系的“会面议程”上演了一场堪比过山车的反转戏码,从“没理由见”的强硬放话,到“未取消但不确定”的模糊表态,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反复举动不仅让全球舆论错愕,更将本就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推向了新的不确定性漩涡,也让即将到来的APEC峰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事情的转折始于一场意外的“表态变脸”。此前,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突然发难,称因中国对稀土矿出口实施新管制措施,“没有理由”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在APEC峰会上会面,言语间还夹杂着“大幅提高中国产品关税”“推出更多反制措施”的强硬威胁。这一消息如同投入全球政坛与市场的重磅炸弹,瞬间引发连锁反应——美股相关板块应声震荡,跨国企业紧急评估供应链风险,国际舆论纷纷担忧中美关系将进一步升级对抗,原本就扑朔迷离的双边对话前景,一度被蒙上厚厚的阴影。
然而,特朗普又在随后的白宫记者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态度明显软化,给出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说法:“我没有取消(会面计划),但我不确定还会不会进行。但我肯定会去(APEC峰会),所以我认为还是有可能会晤。”这番话既否定了“取消会面”的传闻,又未给出明确的“会面承诺”,模糊的表述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既保留了谈判的余地,也暗含着继续施压的意味,让外界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在释放“会面未定”信号的同时,并未放缓对华施压的步伐。他同步宣布将对中国部分产品征收100%关税,并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措施。一边是“不放弃会面可能”,一边是“升级贸易制裁手段”,这种看似矛盾的举动,实则清晰暴露了其在对华关系上的双重策略:以“强硬施压”为筹码,试图迫使中国在关键议题上让步;同时以“保留谈判窗口”为缓冲,避免双边关系彻底破裂,为后续博弈留下转圜空间。而这场策略背后的核心矛盾点,正是被称为“大国博弈关键棋子”的稀土资源。
稀土,素有现代制造业“工业维生素”之称,虽名字中带“稀”,却并非稀缺元素,其核心价值在于“不可替代性”——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智能手机的芯片,到军工领域的导弹制导系统、航天工程的卫星组件,几乎所有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环节,都离不开稀土元素的支撑。而中国,凭借着完善的开采、冶炼与加工产业链,长期占据全球稀土供应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全球超过80%的稀土加工产品依赖中国出口,这一“供应链优势”,成为中国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屏障。
此次中国出台稀土出口新管制措施,本质上是基于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战略安全的考量。一方面,通过规范出口流程,避免稀土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复杂地缘经济环境的合理应对,防范关键战略资源被滥用为“遏制他国发展”的工具。但在特朗普政府眼中,这一正常的政策调整,却被解读为“地缘经济博弈升级”的信号,其此前扬言“不见面”,本质上是对中国掌握稀土供应链主导权的不安,试图通过“断会面+加关税”的双重威胁,迫使中国在稀土出口问题上妥协。
然而,特朗普政府显然忽视了“关税大棒”的双向伤害性。历史早已给出答案:此前多次对华加征关税,最终承担成本的并非中国企业,而是美国本土的消费者与中小企业。美国零售商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普通民众购买日用品、电子产品时多花了钱,依赖中国中间产品的美国制造业企业,也因原材料成本上涨陷入经营困境。如今若真的实施100%关税与新的出口管制,不仅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还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断链”风险,毕竟在稀土、高端制造等领域,中美产业链早已深度绑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注定无法让美国实现“单方面获利”的目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会面反转”并非孤例,而是特朗普“情绪式外交”的又一次升级。回顾过往,从贸易谈判中的“出尔反尔”,到外交表态中的“反复无常”,特朗普多次在中美关系关键节点,用情绪化的言论与摇摆的策略制造悬念。时而释放“合作信号”,时而抛出“对抗言论”,看似是为了争取谈判主动权,实则严重削弱了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这种缺乏稳定性、毫无连贯性的外交风格,就像一把失控的双刃剑:对内,让美国企业难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只能在“政策变动”中被动应对;对外,不仅增加了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更让美国的国际信誉持续受损,原本的“战略竞争”,逐渐异化为“情绪对抗”,偏离了理性博弈的轨道。
事实上,无论是“见”还是“不见”,都并非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的互动早已超越双边范畴,关乎全球经济增长、供应链稳定与地缘政治平衡。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增长放缓、通胀高企的压力,地缘冲突持续扰动国际秩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美若陷入“对抗循环”,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拖累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还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分裂,让本就脆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最终酿成“多输”的局面。
相反,理性对话与务实合作,才是化解分歧的唯一出路。对中方而言,在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守住战略底线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从未放弃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意愿,这种“不卑不亢、理性克制”的态度,为双边关系留下了重要的转圜空间。而对美方而言,若继续将“情绪”凌驾于“理性”之上,将“关税与威胁”当作外交主武器,不仅会彻底破坏中美对话的氛围,还会让全球对美国经济与政治的信心持续下滑。毕竟,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靠的不是“出尔反尔的威胁”,而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共识,只有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才能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之间的任何一个单边激烈动作,都可能引发全球性的连锁反应。对于中方来说,在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被美方的情绪所左右,陷入无谓的冲突。而美方如果继续将关税与威胁当作主要的外交工具,那么损害的将不仅仅是双边关系,全球对美国经济与政治的信心也会受到严重削弱。
正如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国庆76周年招待会上致辞时所指出的,事实证明,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人为脱钩断链扰乱世界,只会损人害己。两国经贸会谈取得积极进展表明,平等协商才是解决问题正确之道。中美合,世界安;中美斗,世界忧。双方要恪守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为本已动荡的世界增添稳定性。
特朗普此次“过山车式”的表态,无疑给中美关系再次敲响了警钟:“见或不见”的纠结,本质上是“情绪化对抗”与“理性合作”的博弈;而中美关系的未来,终究不能依赖某个人的“情绪波动”,更不能寄托于“威胁施压”的筹码。从APEC峰会的潜在会面,到后续的各类对话机制,真正决定沟通能否取得成效的,是双方是否拥有“相互尊重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诚意”。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持续,地缘冲突不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美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引擎,如果陷入恶性循环的对抗,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仅会拖累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还会使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分裂,最终导致“多输”的局面。相反,如果双方能够摒弃前嫌,重建互信,在关键领域加强协调与合作,那么不仅能够稳定全球经济,还能为地区与世界带来信心。这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方向。
中美关系,承载着远超双边范畴的战略意义。全球都在期待,中美两国能够超越“情绪对抗”的陷阱,跳出“博弈升级”的怪圈,早日回到理性对话、务实合作的轨道上来。唯有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管控好分歧、扩大合作面,才能为两国人民谋福祉,为全球和平与发展注入稳定力量——这不仅是中美两国的责任,更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心愿。
图源:路透社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