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10月12日
中美贸易冲突升级:技术主导权成为关键要素
2025-10-13 07:36:2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娜
浏览量:796
字体:
点击听新闻

洪略全球智库(HLC)理事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全球治理新的范式,为双边、多边合作提供新的方案。


北京时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开采、冶炼及磁材制造等12项核心技术出口管制公告,首次将“中国成分占比0.1%”作为境外产品出口门槛,并对涉军用途、先进制程芯片研发实施逐案审批。次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额外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0月12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发布了关于稀土等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这是中国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

洪略全球智库(HLC)理事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美贸易再次冲突以来,两国政府经历了四轮艰难的磋商,虽然未能根本扭转“双输”的局面,但也确实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近日,正当APEC峰会开幕在即,中美贸易冲突再次升级。双方都希望在接下来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应该是新一轮经贸磋商前的施压策略。他认为,中国通过对稀土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既捍卫了国家安全,又推动了全球产业链向绿色、包容方向转型。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全球治理新的范式,为双边、多边合作提供新的方案。


中美关系中三大现实情况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中美贸易冲突升级是否意味着中国参与全球经贸博弈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徐洪才此次中美贸易冲突升级标志着中美战略博弈进入新的阶段——技术规则主导权争夺正在取代传统资源限制,也反映了中美关系中三大现实情况。

一是美国对华技术遏制全面升级。自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中国商品进行“301调查”以来,美国持续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手段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例如,华为5G芯片断供导致其全球市场份额下降12%。拜登政府延续这一政策,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对中国半导体出口。最新数据显示,美国85%的稀土精炼产品依赖中国,而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35%。

二是中国被迫推进产业链独立自主。面对美国实施的重重封锁,中国加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实施后,中国稀土产业逐渐实现“开采—冶炼—应用”的全链条绿色转型。2025年中国稀土精炼产能占全球的90%,重稀土分离技术专利占比达85%。此次稀土出口管制首次引入“技术防火墙”机制,要求境外企业使用中国技术需申请许可,实质是中国开始重构全球技术标准话语权体系。

三是全球供应链安全范式正在转变。近年来,疫情和战争加速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美国推动“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墨西哥对美汽车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28%升至2024年的41%。中国对美出口占比急剧下降;与此同时,中国深化与东盟合作,2024年对东盟出口占比升至16.4%。中国稀土管制迫使欧洲车企在华建厂,如宝马沈阳工厂获稀土永磁材料优先供应权,而美国通用电气被迫重启印度稀土回收项目。


技术主导权成为国家安全关键要素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对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实施的出口管制,特别是“最小占比规则”和“直接产品规则”,您认为,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量?


徐洪才:近年来,美国出现科技主导权焦虑:稀土永磁材料是F-35战机发动机核心部件,中国出口管制直接威胁美国军工复合体。数据显示,如果中国断供,美国国防承包商78%的生产线将停摆。

中国制造业崛起也引起美国焦虑。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试图重构“去中国化”供应链,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份额达60%,稀土永磁材料技术控制可能会使美国第六代战机量产推迟5年。

从中国角度看,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迫使中国精准反制,中国以稀土管制直击美国军工、新能源产业链要害。例如,美国MP Materials公司重启芒廷帕斯矿后,仍需将矿石运至中国提纯,分离成本高达中国的2.3倍。中国反制也体现了规则话语权的创新:通过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第49条,中国首次明确“最小占比规则”和“直接产品规则”,要求含0.1%的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均需申请许可,例如德国大众需提交稀土磁体用途说明才能获得出口许可。


全球产业链重构出现三大新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加强稀土等相关物项出口管制可能会对产供链产生什么影响?


徐洪才: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审慎适度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中国的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对符合规定的申请将予以许可。值得关注的是,中美贸易冲突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将出现三大新的趋势。

一是供应链区域化加速。美国实行“近岸外包”,但墨西哥承接的产能仍依赖中国技术;中国深化与东盟合作,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中国稀土管制迫使跨国企业重构生产网络,例如苹果计划将10%的iPhone生产线转移至印度。

二是技术标准阵营分化。美国主导“小院高墙”与中国倡导“数字丝绸之路”形成对立。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试图建立自主供应链,但其认证体系仍需与中国技术标准兼容。中国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与哈萨克斯坦达成技术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数字化基建。

三是安全与效率再平衡。全球企业被迫在成本与安全之间抉择。GTAP模型测算显示,如果美国加征关税完全落地,全球贸易量或萎缩8%。苹果公司因稀土管制调整供应链,但面临成本增加1300美元/台的压力。


需要做好保障安全与扩大开放的平衡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全球产业链调整的背景下,您认为,应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深化全球经贸合作之间寻求平衡?


徐洪才:从中国的角度看,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推动多边经贸规则改革。一是实施动态清单管理。在RCEP框架下扩大服务业开放,同时对关键技术实施分级管控。例如,民用稀土材料放宽出口,军用技术严格审批。二是创新争端解决机制。推动设立WTO“技术规则委员会”,将中国AI治理经验纳入国际标准。

主动作为,加快产业链重构。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开展专项攻关。建立“链主企业+创新联合体”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克关键技术。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数字化赋能产业链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强化多边贸易体制韧性。一是加强数字贸易规则引领。联合欧盟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公约》,在稀土开采中应用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全链条可追溯。二是改革气候融资机制。推动绿色“一带一路”与亚投行等多边开发金融机构联动,以稀土技术合作换取发展中国家对多边机制的支持。

守住安全底线,做大合作增量。一是建立“稀土—技术—金融”协同机制。例如,做强人民币计价的稀土期货交易。二是做大技术换市场的增量。扩大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例如,中国向非洲出口稀土永磁材料用于医疗设备,换取疫苗研发技术共享。三是在自贸试验区进行技术特区试点。上海自贸区允许日本企业参与钕铁硼磁体生产,但核心技术研发仍由中国主导。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