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当年活动的亲历者们汇聚一堂,共同回味那段波澜壮阔的茶马史诗,探讨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北京金融街嘉石木茶文化馆内,一块历经二十年时空的陈年普洱茶饼被轻轻撬开,深沉的茶香瞬间弥漫整个空间,仿佛开启了时间的闸门。
2005年行进中的马帮茶队
二十年前,一支由120匹骡马、6位马锅头、37位赶马人组成的马帮茶队,从云南普洱出发,跨越长江黄河,翻越哀牢山、乌蒙山、秦岭、太行山,穿越6省市,历时5个月,徒步4162公里,最终抵达北京。
廿载重聚,茶香依旧
2025年10月18日,北京金融街嘉石木茶文化馆内高朋满座。“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暨“普洱茶文化神州行启动”座谈茶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来自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当年活动的亲历者们汇聚一堂,共同回味那段波澜壮阔的茶马史诗,探讨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胡明方与兰峰一对老茶友在亲密叙旧
本次活动由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茶业分会及、云南省茶业协会、北京茶业企业商会、“一带一路”中国茶文明之旅活动组委会、北京嘉石木集团共同举办。
与会嘉宾包括“马帮进京”及“重走茶叶之路”系列活动的总策划胡明方、中国改革风云人物、经济学家温元凯教授、北京云南企业商会秘书长马囡囡等茶文化推广者,海洋出版社、美国中华商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
胡明方展示封存20年的进京普洱老茶
马帮传奇,茶道绵长
座谈伊始,胡明方先生深情回顾了二十年前那场震撼人心的文化壮举。“历史上,云南马队将商品送至四川,再由四川马队转送陕西,从未有过一支马队从云南一站直达北京。”胡明方说。
他透露,当年组织马帮时,第一支马队来自丽江,第二支是怒江马队,第三支为腾冲马队,第四支是保山施甸马队,第五支是普洱墨江马队,第六支是勐腊象明马队。出发时共有120匹马,沿途历经艰辛。
“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仍觉终生难忘。”胡明方回忆道,“途中马队还遭遇了不少事故,对此我深感愧疚,但好在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马帮用脚步丈量着祖国大地
马帮进京不仅是一次文化事件,更是一次爱心之旅。胡明方介绍,在从云南到北京的途中,马帮途经昆明、成都、西安、太原,最终抵达北京。每到一省,便发行1000套普洱茶纪念茶,共募集四百多万元善款,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建造希望小学。
茶文化传承,当代使命
北京嘉石木集团董事长兰峰表示:“二十载光阴流转,马铃声犹在耳畔;八千里茶道绵延,茶香韵深植心间。”
嘉石木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播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为使命,深耕普洱茶产制销全产业链。作为中国首批五星级茶馆、北京星级茶馆培训基地及云南普洱茶在京宣传窗口,嘉石木收藏有自三十年代号级普洱茶至90年代中期茶、近代山头茶等190余款珍贵老茶。
其收藏体系与马帮茶道的历史脉络深度契合——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老茶,正是马帮当年驮运的普洱茶在时光中的延续与升华。
茶文化传播,多方助力
中国星级茶馆少儿茶艺组委会秘书长、茶馆行业办公室代表陈丽萍宣布,“普洱茶文化神州行”的启动,标志着普洱茶文化的传播将从北京走向全国更广阔的天地。
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建军从文化传播角度分享了见解。他表示,作为深耕海洋文化的出版机构,他深感马帮精神与海洋文明在历史中深度契合。
“二者皆以坚韧为底色,马帮翻山越岭、航海人搏击风浪,都展现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都以开放为灵魂,茶马古道促进内陆民族交融,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0年前,纪念普洱茶文化北京行10周年的雕塑在八大处公园百汇园揭幕。二十年来,八大处从未忘记当年赶马人,游客们也始终铭记这些英雄。”
普洱茶发展,创新思路
79岁的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教授从经济学角度,为茶馆模式创新及茶叶现代商业经营提出了建议。
“从行业规模来看,茶馆有必要向咖啡等行业学习。我们的茶馆,模式创新迫在眉睫。”温元凯指出,“瑞幸咖啡的品质未必比我们的茶更丰富、更有故事,但人家做到了几万家的规模。”
温元凯强调:“茶叶必须进入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因此,我希望能与有共同兴趣的人进一步交流,联合起来,推动部分茶叶企业和茶馆向星巴克、瑞幸那样的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发展。”
普洱茶品鉴,追溯本源
在活动的品鉴环节,胡明方详细讲解了二十周年马帮驼茶纪念茶品,并提出了普洱茶行业现存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一款好茶,得清楚原料出处、加工方式,把握关键要素。但当下普洱茶市场,大多缺乏溯源。”胡明方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强调,按国标,普洱茶品质和原料产地紧密相关,六大茶类都讲究原产地地理标志,可现在不少标着“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茶,消费者不知原料具体来源。
“目前中国无茶叶上市公司,原因之一是茶企没有‘第一车间’,收购的茶叶因种植管理、农药使用情况不同,品质难保。”胡明方表示,普洱茶要率先推行追溯概念,做到原料产地与加工一致。
他进一步说明:“以西双版纳为例,这里生态环境好,是‘森林产业’,茶树在立体气候下生态平衡,不用化肥农药,像古六大茶山的森林茶园就是顶级生态。”
“接下来,我们会推出可追溯产品,明确茶的产地和制作者。现在很多茶包装只印茶名不标原料,这要改变。拼配茶也得标注拼配来源,认证信息要清楚。”
茶人情怀,薪火相传
嘉石木文化顾问丁戎耕分享了他的感悟:“我见过无数新闻现场,可今天这场,却让我感慨万千。”曾担任贡山独龙江哨卡第四十三任封山排长的他,有着深厚的云南情结。
“进山时,我们雇了49匹骡子,没有马帮根本进不去。有人问我,进山时想什么?我只想着能让23个官兵在一年后换防时,活着出来。”
马帮承载的不仅是商业文明,更是家国情怀,证明了深山老林里有最有情怀的中国人。
记者在第一排看到,丁老师从上台开始,眼眶内就涌出泪花,眼眶发红,可以看出,丁老师情动心动。
茶周刊主编安明霞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评价了马帮进京活动的历史意义:“过去,我们对普洱茶乃至云南的了解都很少。那时候,普洱茶更多是作为供应北方边疆地区的茶。”
“直到马帮进京活动开拓了北方市场,普洱茶才承担起重要使命,也正因如此,如今在中国六大茶类乃至所有茶品中,普洱茶成了消费者最为熟知的品类。”
活动现场,嘉宾们品鉴了包括澜沧古茶0085和2005年马背驮茶/易武在内的两款特色茶品。
澜沧古茶0085因其限量生产与稀缺性,成为收藏界“可饮可藏”的瑰贝,限量款更因原料稀缺,被誉为“普洱茶中的拉菲”。
而2005年马背驮茶/易武则是一款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茶。它以云南古六大茶山(易武、倚邦、革登等)的野生古树茶为料,由资深制茶师手工石磨压制,再现2005年马帮驮茶进京的史诗征程。
经20年陈化,当年苦底已转为甘甜,砂感成珠,茶汤金黄透亮如琥珀,入口甜醇厚滑,樟香、蜜香与果酸交织,回甘持久,喉韵清凉。其耐泡性极佳,十泡后仍余甜香,叶底柔嫩舒展,活性十足。
茶室内,普洱茶香氤氲中,胡明方的话语掷地有声:“说真话、做真事虽难,但只要做就能成功。20年前能把马帮驼茶带到北京,如今也能推动行业变革。”
“普洱茶文化神州行”即将启程,新一代茶人已做好准备,让这杯穿越千年的普洱茶,继续在神州大地飘香
我们向马帮茶客致敬!
我们向中华茶文化传承人致敬!
点击登录